【書評】孩子,我就是要你好好的——讀《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孩子,我就是要你好好的——讀《對與錯的人生邏輯課》

這是一本父親寫給自己十五歲小孩的小書,但其內容不僅適合青少年閱讀,也適合未接觸過倫理學的人閱讀。我相信,讀完這本書的人絕不會再將自身的生活視為一場競爭,因為當自身的生活成了一場競爭後,...

您在這裡

難度:
1

「人生勝利組」、「魯蛇」、「溫拿」等這些詞彙,在近幾年相當流行;且當我們閒逛書店時,或者是在便利超商吹冷氣時,那些陳列於架上的書本,超過一半以上都在告訴你要成為一位「成功的人」。

歌頌「人生的溫拿」並不是近幾年的事,也不單發生於成人的世界不信的話,我們回頭反思一下我們的教育和成長過程就可以明白了。

但活著這件事應該是場競爭嗎?起碼,費南多.薩巴特 ( Fernando Savater ) 的這本倫理學小書傳遞出來的觀點,並不會將活著視為競爭。

倫理學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倫理學教育也應該自中學時期開始實施。費南多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進行一場輕鬆的倫理學教育(畢竟對象主要是青少年,特別是他的兒子,所以得輕鬆);這場倫理學教育的目的,如其所說,就是為了培養出「自由的思想者」。

要相信有一種智慧能使你活得比現在更好,要相信有一種本能能使你贏得愛的幸福陪伴。1

這是費南多在書中前言所說的一句話,這句話點出了活著的一個問題,即「我究竟該如何生活,才會活得好」,這才是應當思考的問題,也是本書最根本的提問。

全書簡介

這本由父親寫給兒子的倫理學小書,可以簡單化約為三個部份:(一)什麼是倫理學、(二)倫理學之於個人和生活、(三)倫理學的政治責任。

什麼是倫理學

很多人聽到「倫理學」這三個字,大多直接與道德聯想。這種聯想其實不算是錯,畢竟倫理學和道德之間的關係匪淺。但如果認為倫理學的概念就是道德概念,這可就大錯特錯。雖然我們常將倫理學和道德混用,但是這兩者之間依然有些許區別:

「道德」是一個你、我和周圍的人普遍認為有效而接受的行為和規則的總和;「倫理(學)」則是對「為什麼」我們認為這件事有效的一種思索,和對人不同人所持的「道德」進行的比較。2

顯然的,倫理學並非是一個死板的概念,且大方給予我們討論和質疑空間,這也就是倫理學迷人之處。作者在這裡所提的倫理學和道德之差別,對我們來說可以是種提醒。道德雖然是我們平日的規範依據,但並不表示我們該將其教條化,使之成為我們的信條,不加以思索;倫理學之功用就是將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這些規範,進行檢驗和論證(所以你可以放心的問為什麼要孝順父母這類的問題)。

既然倫理學不是一個死板的教條規則,且給予我們討論和質疑的空間,或許我們可以認為倫理學的源頭來自於人類的自由思維,也就是說,與倫理學緊密相關聯的,就是「自由」這一個概念。

人類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最大的區別在於自由。然而諷刺的是,人類的自由不是絕對且無限的自由,而是一有限的自由;意即,有很多事並非人類的意志所能掌控,我們得做出某種程度上的順從或妥協。依作者所言,自然界的動物所有的一切行為被設定好,例如兵蟻就是得抵抗外敵,沒有其他的選擇,但人類在面對外敵時,可以用逃跑取代面對。因此,對於生活中許多的狀況,我們可以選擇各種方式面對,做出自由的回應。

擁有追求一個目標的自由,並不意味著絕對可以達成。自由(建立在可能性中的選擇)不等於萬能(總是得到想要的東西,即使看來不可能)。3

由作者對於自由的論述來看,我們可以明白, 不論自身所處的生長環境如何(因為這是人無法自由決定的),我們永遠都有選擇為善與為惡的自由。這也是費南多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所主要談論的東西。

費南多在書中就以納粹軍官為例,當那些納粹軍官殺死集中營的人,並將此一行為以「上級命令」涵蓋時,這就是在為自己的罪行找藉口開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推卸責任。因為一位真正明白自由真意的人,也就是自由人,他會曉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單遵守著某些規則。

那麼自由意志跟倫理學上所說的好壞,究竟有何關聯?

每個人的內心都渴望過好生活,如果你和作者一樣為人父母,同樣也希望自己的小孩有個好生活。但是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對好壞的判斷我們唯一的共識就是沒有共識。作者非常了解這一點,所以他並未在書中直接給予好壞一個判準,反而是引領著他的兒子,同時也引領著讀者,學習運用自身的自由意志思索著如何判斷好壞,對於自身生活的好壞。

每個人要過的生活是自己選的,這是我們的自由。然而當我們錯誤的運用我們的自由時,往往使得我們的生活一團糟,也因此產生悔恨。自由伴隨著責任,它並非任性的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而是具有著嚴肅的一面。

自由的嚴肅性在於,我進行選擇和行動時,這個自由的動作,就限制了其他動作的可能,而在承認是否有責任之前,是沒有辦法得到確鑿的結果。4

因此,一個選擇最後的結果會是什麼,有時難以預料,但是每個人心中想要過的好生活、幸福的生活,不會是任性或者盲從外在規範所導致的結果。

倫理學之於個人和生活

如果費南多在一到三章是在解釋何謂倫理學,那麼其在四到八章主要是在談倫理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費南多在第七章引了《魯賓遜漂流記》的故事為開頭,當魯賓遜遇到星期五的時候,倫理學的問題就由此開始了。這個開頭的意思,其實就暗示著倫理學的問題主要是發生在人群裡面,當全世界只剩下自己一人時,通常不會有倫理學上的問題產生。誠如費南多所說:

倫理學不關心如何吃得更好、什麼是禦寒的最好辦法、或是怎樣渡河而不被淹死-這些問題對特定情況下的求生無疑都很重要-它所關心的、讓它成為專業性的,是如何把人的生活(即在人類中度過的生活)過好。5

前面說過,這本書的根本提問就是「如何活得好」。所謂活得好的意思,就是快樂的活著;但是,我們的社會氛圍告訴我們,要快樂的活著,或者說要活得好,就是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或者是把握當下的衝動,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將每一天當做生命的最後一天活著。但這兩種想法各有其盲點。

首先,擁有豐富的物質生活,並不代表就是活得好。確實,錦衣玉食的生活人人稱羨,但是物質並不能給人只有人才能給的東西,例如友誼還有愛,這是只有人才能給出的。當一個人誤以為物質可以給自己快樂的生活,因而永無止盡的不斷賺取物質,甚至是不惜讓自己變得自私或將他人物化時,那麼其所擁有的只不過是空虛的慾望,身邊的人也只不過是看上他的錢的奴隸而已。

其次,如果一個人只是順著自己的衝動活著,也就是讓自己認為自己沒有明天只有當下,因而決定隨意活著時;雖然看似灑脫,但這並非活得快樂的意思。換言之,一個視自己沒有明天的人,他只會因為自己的隨便,破壞了自己與社群的關係(不要忘記,費南多所說的好生活,其實是在人群中才會實現),甚至是輕視自己的權利,此即代表著自身並未將自身當作人一般看待,無異於與現實脫鉤。

這兩種想法,其實都是忽略掉活著的複雜特質,並將其簡單化約,最後淪為滿足自己當下的慾望,毀掉自己和其他人事的關係。如此的生活,根本不能說是好生活,因為最後只剩下滿足慾望這條路,而沒有其他選擇的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用自身的自由與惡魔交換慾望的滿足。

既然真正的好生活只會於群體中實現,那麼我們就不該將一切皆物化,換言之,我們得將他人當作人看待。

像人一樣對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答案是:努力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承認一個人是自己的同類,首先意味著從他的內心去理解他的可能性,意味著在某個時刻站在他的視角去看我們置身的這個世界。6

作者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在解釋所謂的「道德黃金律」,這是倫理學裡最核心的概念,也是這本書的核心。如前面所說,人和其他生物最大的差別在於自由;因為自由,所以我們可以選擇待人處世的方式。如果我們想要擁有好生活,那麼道德黃金律將會是我們待人接物的主要原則。

一個自私或者只喜歡滿足自己慾望的人,其實不會在乎道德黃金律,也因此,這種人的身邊往往只有敵人而無朋友;而道德黃金律其實就是在指導我們如何當一個人,質言之,只有在我們把人當人看時,並且理解(但並非表示同意)他人時,或者是當我們真的設身處地,為他人的益處著想時,我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是一位自由人。就如作者所說:

我們從同伴身上能夠獲得的最大利益,不是來自於佔有更多的事物(或把更多的人當作工具一樣控制),而是來自於更多自由個體的關聯和友愛,亦即我的「人性」的拓展和加強。7

倫理學的政治責任

費南多在全書的最後一章談論倫理學與政治。其實只要是談論到倫理學,就絕對避不了牽涉到政治這一塊。我想談倫理學之所以避不開政治,最主要原因是因為這兩者的目的相似。

倫理學與政治有沒有很大關係?它們如何發生聯繫?兩者的目的基本上相似-難道它們不都是想讓生活過得好嗎?倫理學是選擇更適宜我們的,儘可能過得好;而政治則試圖最大限度地協調社會生活,讓每個人都能選擇適合自己的。8

 如前面所說,真正的好生活在群體中方能實現,而其基礎就是像人一樣對待人,這點也是費南多在書中不斷提醒的一點。

既然我們的好生活只有在群體中才能實現,那麼「政治」,這個關乎於眾人之事的事情,就絕對不能不關心或者嗤之以鼻。

依書中所論,倫理學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就是「人權」。這裡所說的人權不是指單一國家的公民的人權,而是指全世界人類的人權;考慮全世界的人類的人權,才能使我們所賴以生存的世界更加美好,換言之,這就是地球村的概念。因此,費南多在最後論到:

地球不是一塊塊土地補綴起來的破大衣,要保持她的宜居和美麗,是一項只有人類把全球性視為一個整體才能承擔起來的任務,絕非一些人對抗另一些人的投機或短視行為所能解決。9

 結語

這是一本父親寫給自己十五歲小孩的小書,但其內容不僅適合青少年閱讀,也適合未接觸過倫理學的人閱讀。我相信,讀完這本書的人絕不會再將自身的生活視為一場競爭,因為當自身的生活成了一場競爭後,我們容易將身邊的人視為敵人,散播敵意,而忘記了活著的根本就是將人當人看。這種生活,絕非是個好生活。

一個真正的自由人,其生命充滿著無限的可能,因為自由本身就蘊涵著可能性,但自由並非表示隨便,我們所有的行為皆會對他人造成影響。倫理學是一門關於如何活得好的知識,一個真正活得好的人,一定不會是單獨活在世上的人。

活著從來是好壞之分,不該有成敗之別。所以不要隨便活著、充滿競爭意識的活著;也更不要自以為很帥的,將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活著,因為人類的價值與知識皆來自於活潑潑的生命,就如作者所說:

倫理學對「生命值得重視」投贊成票,甚至生活中的痛苦也都值得經歷,因為正是透過其中的種種-我們可以獲得的快樂和悲傷總是緊密相連-才讓我們抵達命運的終點。10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