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不為也與不能也:評香港雨傘運動 | 哲學新媒體
時事評論

不為也與不能也:評香港雨傘運動

佛家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地獄」取決於人心一念;六祖亦言:「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迷、悟懸繫於一念之間。《說文解字》曰:「念者,常思也」,人之所念所思,決定了心的境界,...

您在這裡

難度:
2

佛家有云:「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地獄」取決於人心一念;六祖亦言:「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迷、悟懸繫於一念之間。《說文解字》曰:「念者,常思也」,人之所念所思,決定了心的境界,亦決定了人的前路。對此,孟子便曾極言心念之偉大,以為思、念一剎正是天地之別。

孟子論王道

戰國時,齊宣王曾垂詢王道於孟子。孟子應:

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指出「不能者,遠超人力,難而不能也;不為者,力之所及,易而不為也。」常人以為王道如跨山越海,不獨遠超人力,更是強人所難,實是難而不能;孟子則以為王道如折枝,為則易為,成敗存乎一念,而世人大多輕視了自己的天命之性,易而不為而已。

孔子嘗言:「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在此,孟子正正呼應了至聖之言,不獨大大提高了人性的尊貴,描繪「人皆可為堯舜」的理想,更指出「心念」正是那「幾希之處」。然而,「不能者」多如恆河沙數,「不為者」亦如天上繁星,人心易倦,何以能為?其實,深究孟言,可知其中尚有深意及欲盡之處。

孟子以「跨山越海」為例,說明人力之於「不能」之事,實是渺小得令人無奈。誠然,標榜事件的絕對性實有助了解「不能」之事,並能說明「心念」之於「不為」的主宰性。但從另一角度言,當人面對那無法逾越的高牆,易將「不能」普遍化,並生「有心無力」之感,遇事則搬出這至高無上的擋箭牌,卸去萬斤重擔。長此以往,不獨弱化了人的可能性,更會消磨迎難而上的勇氣。因此,「不為」與「不能」理應放於人力可及之處言,否則便是無根之談。

不能與不為

歷史上,多少英雄豪傑歷多少劫難,雖徒勞無功,但因其擇善固執的心念,終照耀千古,為後世法。諸葛亮向為忠義楷模,一篇〈前出師表〉更是傳誦至今,「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便是對其予以高度評價。但其感人處,非獨文學上的非凡造詣,更在於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氣度。

蜀漢力弱,滅魏興漢雖可實難,然孔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立誓「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氣魄不可謂不恢宏;眼見後主不才,親小人、遠賢臣,盡取後漢傾頹之道而為,孔明本可取而代之,但為報知遇,竟六出祁山,終病逝五丈原,忠誠不可謂不感人。

然而,正是那恢宏氣魄、感人忠誠,鑄就那偉岸人格,成全其傳奇人生,讓〈前出師表〉文質俱至,成煌煌鉅篇。古語有云:「無欲則剛」,認為「心念」的純粹性,正能映照出人格的可貴。對此,錢穆亦謂「中國傳統多喜稱頌失敗英雄」,便欲指出「難亦為之」更能突顯人性光輝及可能性,此亦是孟言的深意。

此外,俗語有云:「盡人事,聽天命」,人事既盡,則毋庸計較成敗。若人能抱持「釣勝於魚」的心態,擺脫「結果」和「能力」的束縛,心胸便能變得更寬廣,由衷地欣賞那「無用之用」的光芒。其實,「不能」與「不為」實為一體兩面,都只時劃地自限、追求結果的心念作祟而已,此正是孟言的欲盡之處。

綜合上言,面對一些非人力所能及的事,「不能也,非不為也」確能聊以自慰,但這是毫無意義的。所謂「不能」與「不為」,實際只是心念的選擇,念行則「可為」亦「可能」,念不至則「不為」亦「不能」。成敗不足以論英雄,「天堂」、「地獄」只在乎一念之間。今天,香港正面臨這「一念之間」的抉擇。

香港民主運動

近年,香港社會沸騰、政局變天。中國的專制管治,使港人惶惶不可終日,終激發出震撼環宇、影響深遠的民主運動——「雨傘運動」。數以十萬港人於二零一四年九月二十六日至十二月十五日,冒着槍林彈雨與警對峙,並甘受各界的冷嘲熱諷,佔領金鐘、銅鑼灣及旺角等地,達七十九天之久,展示了港人對民主、自由、法治等普世價值的追求,及要求中央政府收回「八三一」政改方案的決心。

運動之初,不少人嘲諷他們魯莽、稚嫩,直言「運動必敗」。加上,大部份人均對港府絕望,冷言港府必不會聆聽民意,並行「拖」字訣,意圖拖垮整場運動。儘管如此,學生、市民並未氣餒,選擇堅守至清場的一刻,盡顯人性深處的良善和從容就義的不屈。最後,是次運動雖未能取得實質成果,但影響斐然。

早於「國民教育」之時,不少師生、家長驚覺黑手迫近,故挺身反抗及表達訴求。直至「雨傘運動」,大量師生、家長前往身援、聲援,親證這歷史時刻,足見「公民覺醒」的一面。此外,「雨傘運動」之後,具本土意識的活動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並茁壯成長,後更於區議會選舉,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延續及深化「雨傘運動」的精神,終成「遍地開花」之局。

毋庸置疑,這一切都與學生和市民的心念息息相關。他們在「不為」與「不能」的狹縫中,秉持「難亦為之」的心念,抵抗來自中央及本地的無力感,拚發出「不成功,便成仁」的覺悟。此舉雖未能帶領香港遠離「地獄」的煎熬,但其思念一剎卻讓香港踏上「天堂」的軌道。「人心一念」正能填滿「不為」與「不能」的缺憾,實現「可為」與「可能」的美滿。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