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哲學的力量》:來自法國的他山之石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哲學的力量》:來自法國的他山之石

最近一陣子,台灣許多學校開始有哲學營隊,部份高中更出現哲學實驗班[fn]請見關於南港高中國際人文實驗班的相關報導[/fn],身為哲學新媒體一份子的我,對台灣哲學教育的普及,樂觀其成。甚至希望,...

您在這裡

難度:
1

最近一陣子,台灣許多學校開始有哲學營隊,部份高中更出現哲學實驗班1,身為哲學新媒體一份子的我,對台灣哲學教育的普及,樂觀其成。甚至希望,未來有天,全台灣的中學校都會有哲學課程,讓教育不再是填鴨式的 A、B、C 選擇題,而是可以讓學生真正明白知識之美與求知之樂的地方。

但即便我們要推廣哲學教育,或者是大眾也願意要在台灣實行哲學教育,我們還是得問問,什麼是哲學教育?為什麼要有哲學教育?該如何推行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這本《哲學的力量》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發。畢竟相較於台灣對哲學的陌生,在法國高中早已行之有年的哲學教育,可以成為我們的他山之石。

哲學教育的價值

哲學教育的目的不在培養哲學專業人士,而是激發出每個社會個體的自由思考能力,哲學因此變成動詞。2

 記得以前初上哲學課時,那時學到哲學一詞之原意為「愛智慧」,但隨著學習的進深,我發現,更好的解釋當是「去愛智慧」。因為相較於「愛智慧」,「去愛智慧」更能傳達出一種行動力。

如果對智慧之愛是種行動,那麼這個行動當是自由的,而且不受限於哲學專業。就如同談戀愛,沒道理只有戀愛專家有資格談戀愛,應當是人人都有資格談戀愛、有能力談戀愛,就看我們敢不敢跨出去談。

作者這段提到的哲學教育目的,恰好提醒我們一點,不是所有受了哲學教育的人,其行為舉止和言談,都要如刻板印象或是在學校出沒的專業哲學人一樣。而是要讓每個受過哲學洗禮的人,使他們的思考可以產生蛻變,可以成為更好的公民。

其中,思考產生蛻變這一點可能是大眾最期待的一點。通常我們一提到哲學,總是會和「邏輯思維」、「思辨」之類的名詞產生連結。總的來說,就是我們很在乎動腦思考這一塊。為什麼會如此?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發現人活一世有太多的事情和問題,根本就沒有制式的方法和答案可以幫助我們面對。所以當我們需要思索出一個恰當的回應時,卻又往往不知從何著手。

雖然不想怪教育制度,但現行的教育只是訓練我們成為考試機器而已。也因此,大多數人很會考試,不論是入學考還是升學考,甚至是國考,只要問題是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們都可以迅速回應,彷彿天才一般。但一遇到這類範疇以外的無標準答案問題時,我們就一臉冏樣,不知從何回應。或許是因為無標準答案的問題,本身就沒有制式的方法可以面對,所以一旦遇上了,就令人感到措手不及。由於哲學強調思考上的訓練,大家才希冀哲學教育可以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讓我們更有能力面對生活的許多疑難雜症。

例如小孩常問的「為什麼要讀書?」這個問題,我們常常不見得知道從何回應,而大多數的成人給的答案是:因為好好讀書以後才能讀好的學校、考進好的科系,出社會後才會有好工作、好薪水。

類似的答案,我從小聽到大。我現在發現,這種答案不僅不合社會現實,甚至是種變相恐嚇。因為這無異於是在暗示我們的下一代,不好好讀書,前途就堪憂。

試想,我們去學校學習的前提,竟然是架構於這種恐嚇與對未來的恐懼之下,難怪我們的學生一堆苦瓜臉。我真心希望哪天會有個學生跳出來問說:如果我的人生是由幾個數字和幾張紙所決定,那我身為一個人的價值與意義在哪裡?

當一個小孩會說出這樣的問題時,並非表示他開始叛逆,而是表示他在自己思考,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自主思維或獨立思考。這就是哲學教育對人的其中一個重要影響。我認為,要有批判思維前,獨立思考是一個基本要件。

法國之光:高中哲學課

法國高中教育自一八二八年3開始讓哲學漸漸參與其中,其本著「培養獨立判斷能力的公民」與「解放人們思想自由」這兩個原則,孕育著一代代法國人。

哲學教育在法國,是否有達至前述的目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得賣個關子,讓讀者自行在書中找答案。畢竟作者與法國高中哲學老師和學生的訪談,在某些地方其實頗發人省思。從這些站在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口中可以知道,很多學生在經過哲學的洗禮後,思考變得縝密,會獨立思索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且不易受到電視媒體或名嘴等的影響。

換言之,這些學生會對其所遇到的事情或問題,開始自我摸索、自我判斷;而通常,這將會讓他們自我學習。我認為,一個會自我學習的人,他們也會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學習。

前面提到哲學教育的意義是「去愛智慧」。「去愛」,就是一個自主的行為,因為你不可能讓別人幫你「去愛」。這些法國高中生是否有智慧,我並不清楚,但我認為,當他們一旦能夠自主學習時,至少他們明白,他們學習的理由不會是為了以後有好的校系、好的工作...等這類讓人感到無奈的理由而已。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發現如「我們為什麼要工作?」、「愛情是理性的嗎?」、「沒有國家我們會更自由嗎?」等這類問題,真的足以考倒你,而法國的高中生們卻可以完整的回答這些問題時4,你就可以知道,哲學教育在法國高中的成果如何了。

台灣的哲學教育

嚴格的說,台灣至目前為止,除了大學之外,並沒有制式的哲學教育。就目前現況來看,除了高中哲學營隊外,一些高中也開有一些哲學選修課或非制式的課程。從現況來說,如果想要達至法國哲學教育的成果,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畢竟,法國的哲學教育早已行之有年,台灣則是在觀念上還有一場硬仗要打。

作者除了訪談法國的高中哲學教師外,也訪問了幾位在台灣致力於推廣哲學教育的老師與學者,還有幾位參與過哲學課的高中生。

從訪談裡,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對我們的高中生其實有正面的影響,例如其中有位同學說到:

加入這個班級後,我們會有不同的想法,更加關注社會的問題,現在我們不容易被別人左右自己的想法。5

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來,其實台灣的高中並非適不適合哲學課的問題,而是從骨子裡需要哲學課。

透過作者的訪談,可以發現哲學課對翻轉台灣教育現況應是有所助益的:它不會讓教育現場充滿了填鴨色彩,而能培養學生真正擁有自己的想法、進而將這樣的動能帶往對知識的真心探求上。就我的想法,哲學讓課堂成為了真正的教育現場,這才是教育的本來面目,也就是求知,而不是為了背誦標準答案。這不是說哲學可以讓教育不一樣,而是教育本來就不該是現在這樣。

人說:「天下學問出哲學」,意即哲學是萬學之母,其本身含蓋了各種學科的基本問題。我們現行的教育無法讓學生了解自己為什麼要上學,所學的學科之間是否有關聯、有何關聯。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不僅無法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更不會教學生反思或如何反思。

我認為如果在高中課堂上出現哲學課,讓學生透過學習哲學家的思想,訓練其自我反思等的思辨能力,不只可以讓學生明白自己為何要求知,也可以幫助高中生早點開始探索其人生的方向,讓他們對未來可以有更豐富的想法,而不是只剩下升學這條路而已。

台灣哲學教育的願景

哲學是重思維的學問,如果只想靠「背多分」,那麼成績永遠只會是零分。可是在台灣推廣哲學教育難不難,我想,誠如作者所說:

在台灣的教育環境裡,難的是不要安於標準答案的舒適,難的是拒絕跟著大眾輿論的觀點走,難的是不敢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法,難的是缺乏深入探索問題的動力。6 

我想,在台灣要推廣屬於台灣的哲學教育,除了大眾要達至一個共識外 ,更重要的是我們得敢於放手一搏,拋棄既有的觀點,例如:升學主義或者學以致用的功利觀點。這樣我們才有可能重新省思我們的教育——哲學教育的種子,才會在好的土壤上發芽。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