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南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帕特南

Hilary Whitehall Putnam
1926CE 7 月 31st to 2016CE 3 月 13th
Chicago

美國哲學家、數學家以及電腦科學家。帕特南在逝世之前是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Cogan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他從 1960 年代開始就是分析哲學界中的要角,尤其是在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數學哲學以及科學哲學等領域。

美國哲學家、數學家以及電腦科學家。帕特南在逝世之前是哈佛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Cogan University Professor Emeritus)。他從 1960 年代開始就是分析哲學界中的要角,尤其是在心靈哲學、語言哲學、數學哲學以及科學哲學等領域。他最著名之處就是他願意用檢視其他哲學家立場的同樣嚴格標準來檢視自己的立場,直到發現其瑕疵為止——結果就是他常常改變自己的立場。

在心靈哲學的領域中,帕特南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基於功能論 (functionalism)、多重可實現性假設,提出論證去反對「心理-物理狀態的類型等同 (type-identity) 理論」。

在語言哲學的領域中,連同克里奇等人的貢獻,他發展了一個指涉的因果理論,形構出一套關於語言意義的原創理論,並透過著名的「雙生地球」(Twin Earth) 思想實驗而引入了語意外在論 (semantic externalism) 的觀念。

在數學哲學方面,帕特南和其師蒯因一起發展出「蒯因-帕特南不可缺論題」(Quine–Putnam indispensability thesis),論證數學存有物的實在性,主張數學並非純粹邏輯性的,而是「準經驗性的」。

在知識論的領域,他最著名之處是他對「桶中大腦」思想實驗的批評。此思想實驗一般是用來支持知識懷疑論的強力論證,而帕特南挑戰了此論證的融貫性。

形上學方面,他一開始擁護所謂的「形上學實在論」立場,不過最終成為此立場最直率的批評者之一。他先採取了一個他稱之為「內在實在論」的看法,不過後來又拋棄了這個主張。儘管在這些主張之間有所變動,他的整個學術生涯都承認科學實在論,也就是認為成熟科學理論是對事物存有方式的最逼真描述。

在有關知覺的哲學上,帕特南支持直接實在論,也就是說,我們的知覺經驗直接呈現外在世界。以前他曾進一步主張說,在心靈與世界之間並不存在有心理表徵、感覺予料 (sense data) 或其他的中介物。不過在 2012 年時,他否決了這個進一步的看法並偏好 transactionalism,也就是同時接受說知覺經驗是涉及世界的種種 transaction,以及這些 transaction 可以用功能性的方式加以描述。這樣的 transaction 可以進一步包含質感 (qualia) 在內。

在他的後期作品中,帕特南對美國實用主義、尤太教哲學、倫理學愈來愈感興趣,因此涉入了更廣泛的哲學傳統之中。他也對後設哲學 (metaphilosophy) 有興趣,試圖免於他認為是狹隘與自我膨脹的學術觀點而去「重建哲學」(renew philosophy)。

在哲學領域之外,他也對數學與計算機科學有所貢獻。為解決「布爾可滿足性問題」,他與戴維斯 (Martin Davis) 一起發展了「戴維斯-帕特南演算法」;他也協助證明了「希爾伯特第十問題」是無解的。

 

分享

相關人物

Chicago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