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康德的應報觀 ( 一 )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康德的應報觀 ( 一 )

康德支持死刑的立場,幾乎是個眾所肯認的事實,而至少有兩個原因,說明了這件事實的事實性 (Wirklichkeit): 第一個原因,來自於康德自己再明白不過的立場宣示。他說:「...

您在這裡

難度:
2

康德支持死刑的立場,幾乎是個眾所肯認的事實,而至少有兩個原因,說明了這件事實的事實性 (Wirklichkeit):

第一個原因,來自於康德自己再明白不過的立場宣示。他說:「殺人者必須死 („Hat er aber gemordet, so muß er sterben.“)」,如此才能滿足正義,因為再悲慘的生活,都和失去生命本身不可共量。他甚至做了一個比喻,說如果有一天,某個小島上的人決定各自解散,那在大家分道揚鑣的前一天,也得將監獄裡該處決的人犯全部處決完,免得那些當初沒有堅持死刑的人,因為被認為沒有站在正義的一邊,而終身受到血債的糾纏1

第二個原因,則是大家普遍認為應報和死刑之間存在著必然的連結。所以當 Klug 登高一呼:「我們該和康德及黑格爾說再見了!」時2,那道別的,不僅是應報的正義觀,也是死刑的存在。

面對上述這兩項背景,在〈反死刑就一定要跟康德說再見?〉一文中,我卻嘗試切斷死刑 (Todesstrafe) 和應報 (Wiedervergeltung) 在康德的思維脈絡中必然的連結關係。或有人會質疑,面對一個幾乎是鐵打的事實的存在,究竟還有什麼好質疑或平反的? 嗯,看似如此,但偏偏所謂的哲學思維,就是不會把任何既定的存在或見解視為理所當然。在一個強調和諧是美德的社會環境中,這樣一項特質或許不討人喜愛,但卻是推動改革的基礎動力;而在學科的發展上,質疑和批判──這自然包括了對質疑本身的質疑,以及對批判本身的批判──也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某個哲學家的觀點或見解所以能夠在歷史中持續發揮其作用,常常先是因為他拋出了某個關鍵的議題,然後反對他的和支持他的人各據一方、大家吵成一團的緣故。

回到主題。我所以嘗試切斷死刑和應報在康德的思維脈絡中必然的連結關係,其目的有二:一,說明即便是持預防及矯正觀點的刑罰理論,也從未脫出應報的脈絡;二,說明即便支持應報,未必就會得出支持死刑的結論,甚至從康德的應報觀點出發,我們會得出的,其實該是一個反對死刑的結論。

這項研究的興趣,其實和我自己的生活經歷深切相關。是的,就像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哲學討論也總是開始於菜市場。當預防及矯正的刑罰理論正夯,但卻怎樣都無法說服包括我在內的一大群人時,在同樣的廢死立場上,我選擇尋求其他的可能性,而康德的應報觀給了一個可能的方向。

說了這麼多,那究竟康德應報觀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賣個關子,留待下回分曉~。

參考書目:

Kant, I. 1797: 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 Erster Teil: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Rechtslehre (=RL),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rsg. von König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Akademie-Ausgabe), Bd.Ⅵ, Berlin, S. 203-374.

Klug, U. 1968: Abschied von Kant und Hegel, in: J. Baumann (Hrsg.) Programm für ein neues Strafgesetzbuch, Frankfurt a. M., S. 36-41.

  • 1. 參見 I. Kant (1797): 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 Erster Teil: Metaphysische Anfangsgründe der Rechtslehre (=RL), in: 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rsg. von König Preuß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Akademie-Ausgabe), Bd.Ⅵ, Berlin, S. 333.
  • 2. 參見U. Klug (1968): Abschied von Kant und Hegel, in: J. Baumann (Hrsg.) Programm für ein neues Strafgesetzbuch, Frankfurt a. M. S. 36-41.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