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重返馬克思! (Bringing Marx Back In)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重返馬克思! (Bringing Marx Back In)

私有財產做為現代社會關係中的中介界點,自古以來是政治經濟學者專研及爭辯的議題。而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切入,分解了商品(對內)的使用價值及(對外)交換價值,...

您在這裡

難度:
4

從此所展示的艱難關係中,個體只要擁有些什麼,它就被其財產所囿。1

即便是被詬為缺乏政治經濟學論述為基礎的批判理論,其法蘭克福學派的祖師爺阿多諾也曾經不斷提及私有財產的弔詭:個體想要擁有私人的空間及生活,他必然要有私有財產(也就是家宅),但是一旦他認為要有私有財產才能擁有自由,他就掉入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陷阱裡頭,必須將自己化約為市場邏輯的交易商品,才能勉強在生存線上載浮載沉,這或許也是為什麼阿多諾感嘆「在錯誤中沒有正確的的生活」。

私有財產做為現代社會關係中的中介界點,自古以來是政治經濟學者專研及爭辯的議題。而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的商品拜物教切入,分解了商品(對內)的使用價值及(對外)交換價值,兩者的分離才是資本主義中循環的 alpha and omega2。馬克思的《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則可做為理解他整體對資本主義批判的研究筆記來閱讀,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手稿展開的命題:

勞動工資由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敵對的鬥爭所決定。[...] 資本、地產和勞動之間的分離,是一種必然、根本且有害的分離。資本和地產不必停留在這種抽離當中,但工人的勞動卻是如此。3

商品的價值,在於交換過程中找到對應的對象(Gegenstand)中所展現,這個相對的價值使得生產的物品找到市場邏輯的同一性,但必須注意的是,商品的交換價值的同一性,並不是全然的等同4。藏在細節中的魔鬼就在此:交換價值與使用價值間包藏著勞動的剩餘價值,也透過社會不對等的(asymmetrical)社會關係中所得證成。而藉由剩餘價值的剝削,產生的則是資本,「憑藉的是他人勞動產物的私有財產」5 ,對於勞動者是勞動成果,但對於資本家則是將勞動成果與勞動者工具化後的生財工具。這揭開的是市場邏輯中「每個人皆是自由平等」的幻象,但是暗藏的是現實中不平等社會條件下,勞動者以單一個體進入市場交易中必然遭到無情的剝削。

私有財產的弔詭就在於此,如果忽略了勞動剩餘價值,那麼也就忽略了市場邏輯看似理性交換中的矛盾特資,更不用提勞動的使用價值與資本地產的必然對立,所造成持續擴大的不均問題。在第二手稿,馬克思處理私有財產如何區隔了勞動及勞動工資,並且人如何在此私有制下變成資本生財工具的附庸。Wolfgang F. Haug (1987) 說過,

金錢成為唯一能夠衡量物品的價值。如此,金錢取代以物易物的原始形式,而成為中介所有商品的媒介。因此所有的使用價值都被交換價值所取代,而當金錢取得這樣無遠弗屆的勢力時,商品就是所有物品的唯一形式。6

最後,馬克思在第三手稿,則是處理了商品拜物教(交換價值的特殊性質成為一種肯認的普遍性質):「自由」 市場所假設的是一個個自在的魯賓遜進來交易,忽略掉勞資間不對等的社會關係,藉由商品交易性格的同一性不斷「過濾」掉所謂的無用(其實是無法交易的,內在性質越強烈的,無法立即被消費滿足的,就立即被淘汰)。當然強調自身目的即是「無用之用」者,也會在此市場邏輯的優勝劣敗中被排除。馬克思也提出了對資本主義的替代方案,這涉及分工跟交換:如何將一個外化(交換)的社會內聚為整體的分工社會,然而,分工是一個需要政治力量進入經濟市場的手段,而形構成內聚分工組織則仍存在壓迫的問題,是否真能達到「自由人聯合體」的理想?如何從在經濟市場中發揮政治上「平等、自由、團結」也是後馬克思主義者等試圖開拓出的社會主義之實驗。7

小結

近年來,不只暖暖重翻出版的《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聯經也重新出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譯注 ,都相當值得關注。儘管對於主流政治經濟學對於馬克思跟他的左派不快樂夥伴,仍舊保持冷漠甚至持有馬克思已是陳腔濫調的想法,但馬克思的思想資產至今仍舊重要。尤其是在穿透經濟市場到整體社會關係的人類世(Anthropocene)與資本世(Capitalocene )問題上,我們必須把馬克思的思想帶回來,重新尋思私有財產與人類勞動之間的失衡。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