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有錢是他家的事?是否你我也能發大財?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有錢是他家的事?是否你我也能發大財?

簡評《資本的世界史》
《資本的世界史》(以下直稱本書)是由德籍財經記者、公關媒體人烏麗克.赫曼 (Ulrike Herrmann) 女士撰寫的跨領域作品,原為作者專欄文章加以編輯而成的著作。德文原題直譯為《資本的勝利》(...

您在這裡

難度:
3

《資本的世界史》(以下直稱本書)是由德籍財經記者、公關媒體人烏麗克.赫曼 (Ulrike Herrmann) 女士撰寫的跨領域作品,原為作者專欄文章加以編輯而成的著作。德文原題直譯為《資本的勝利》(Der Sieg des Kapitals,2013年)1,它自帶了一串長長的副標:"Wie der Reichtum in die Welt kam: Die Geschichte von Wachstum, Geld und Krisen",直譯大約是「財富如何來到世界:增長、金錢與危機的故事」,其中 Geschichte 這個詞彙也可譯為歷史。臺灣正體中文譯本將原書正副標題稍加濃縮,直接將主題的歷史脈絡與故事性提升上來,於是形成目前在華語讀者手上的模樣。

當財富成為投入生產的資本

乍聽之下,以「資本」概念構築出的歷史似乎是某種歷史哲學式的動態演歷,例如黑格爾的《世界史哲學演講錄》(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1822~1830;以往被譯為《歷史哲學》),就將人類歷史的發展當作是「絕對精神」(Zeitgeist) 的理性演出。雖然《資本的世界史》並沒有這層意思,而是藉由歷史故事來進行觀念解說,但讀者不妨借來想像今日世界是全球資本的長期動態構築與多方較量的結果。

熟悉經濟及其他人文社會學科的讀者也許還能從本書標題聯想到馬克思的《資本論》(Das Kapital,1867),這部鉅著的簡潔標題與浩瀚長文之間的強烈對比可說道盡了「資本」一詞既複雜又深奧難解的情狀。雖然同樣以資本為主題,這兩部作品卻有著迥異的觀察視野與論述策略。

馬克思側重在思考工業化時代的生產方式,他透過科學的、辯證的方法思考人類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下如何被疏離、怎樣被剝削、被提取剩餘價值,指出社會不可避免的週期性經濟危機與制度缺陷,延伸出社會底層者的政治運動指南,隱約流露人道關懷的暖意。

至於《資本的世界史》這本書,則是從「財富」(reichtum)的角度來還回資本的原貌,並且強調了它的「勝利」(sieg)。在那些型態不一的私人所有物、資產投入生產之前、產生利潤之後,「財富」就是最能概括它們全體的概念,但它又有別於以「資本」面貌在經濟活動中運作的財富。

好比說,原先用於耕作、狩獵或休閒用途的私人土地、資產,因發現礦藏或鄰近交通要地而改變使用目的,並且以它進行募資或值抵借貸,增加以生產製造為目的的器物,私人財富就變成了資本。同時各種資產之間的價值估計、轉換、質借,以及集中或分配等等需求,也藉由許多長期演化的金融工具來進行管理。當代的財富則多半在一般銀行與投資銀行的管理下,流轉於各種工廠與商場之間,影響經濟枯榮與社會發展。

回過頭來,本書雖然也批評到近年的「佔領華爾街運動」(Occupy Wall Street,發生於 2011 年 9 月),帶領讀者從財富本質去思考政治、經濟制度與社會運動的一些弊端與不公,卻不是像馬克思般指出制度面的結構性問題,也沒有同情或惋惜運動失敗的意味。因為當前在市場上運作鉅額資金的資本家與投顧公司,以及批評金融制度的反對人士,他們對於資本與財富的觀念很可能不盡適切,並且存有不曾察覺的矛盾。面對金融危機與克服貧富不均現象的關鍵之一,是人們需要重新認識資本與財富的真實面貌。

變形的財富與它的溫暖床褥

從人類社會中的財富出發,本書首先拉伸時間尺度去歷史溯源,探討資本如何形成。在重點式勾索古羅馬(帝國時期)、中國(明、清時代)、英國(聯合王國)與德國(第二帝國)的相關史實之後,作者歸納出這些經濟活絡的地區與時期缺乏投資概念、經濟成長遲緩、人工成本昂貴、熱衷竊取科學技術及市場競爭等實際現象,這些情況正反映出資本主義的緩步誕生與發展。

作者特別指出下列三種誤解,直接開嗆支持市場經濟(Marktwirtschaft)的新自由主義論調(Neoliberalismus),她表示:

  1. 資本主義不等於市場經濟
  2. 資本主義並不站在國家的對立面
  3. 全球化(Globalization)早已開始

一反主流新自由主義論調,本書為一般讀者帶來對資本主義角色的反思。上述這三項訴求對於沉迷於當前(美國?)經濟思潮與主流媒體宣傳的讀者而言,究竟是嗤之以鼻?當頭棒喝?抑或是欲去之而後快的眼中釘、在背芒刺?本書作者透過引述歷史事實,希望讓一般讀者能夠瞭解:把持「康采恩」(Konzern,即企業集團)的資本家往往利用國家公權力、政治特權與法律訴訟去降低投資風險,不僅排除競爭對手也壟斷原物料及市場,確保一定成數的投資收益。

易言之,看似人人都可進場玩一把的自由市場經濟,其實只是少數人才玩得起、享受得到豐乳肥臀的 VIP 包廂。我們也可以試想政府就如賭場裡的保安人員,他們負責維持秩序與保安,但是薪水並非由客人直接買單。當客人出老千使詐,保安有責任處理,可是一但荷官(發牌員),如企業金融集團,沒有做到公平競賽又該如何?領薪水、等吃紅的荷官又怎麼可能讓老闆虧本呢?這則譬喻建立在當代民主政府受到企業集團與金融業挾持的現實上,雖然誇大了政府作為賭場看門狗的角色,但是在資本主義運作下,自由市場甚至連公民社會都可能是製造出來的幻象。

主持招標、維持秩序的各級政府單位,其主管長官、匿名審議小組往往是廠商急欲親近、拉攏與掌握的對象,這絕對不是什麼秘密。然而新自由主義者極力反對政治干預市場,卻對私人企業插手政治的現象視而不見,如此雙重標準著實耐人尋味。例如美國聯邦政府轄下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 (FDA),長期晉用許多民間私人企業培植的學者與高階主管,對於理應獨立、客觀的專業審查與政策制定產生不容小覷的影響力。今日美國食品市場之所以會充斥各種基改作物、玉米原料、精製糖與瘦肉精等「微量對人體無害」的「合法」食品添加物,以及送審藥品的藥廠與審議委員間的利益輸送,無一不與這些民間私人企業的運作方式脫不了關係。

另外我們也必須記得,近世資本主義的成熟也伴隨著政治制度的演進,以民主、自由、平等與人權為價值核心是我們目前身處的當代政治主要趨勢。或許有人會質疑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政權是否合乎這幾個要素,但其實它們就是為了抵抗所有阻礙社會流動、經濟特權的世襲地主,以及壟斷政治參與、壓迫庶民的貴族階級,而將這群「封建權貴」的資產一律歸公,由公權力透過國營企業來實施有利全民的計畫經濟

這就是說,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政權仍然運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但是取消私有制或壓抑個人資產。不過在廿一世紀的今日世界,講究公義與合理分配的社會實驗(例如全民基本收入計畫,最近一次大型研究在芬蘭)多半慘輸給人類惰性與徇私苟且,以及不符合經濟效益、齊頭式平等的謬判,這些反而是資本主義的前提,並且多有因應之道。因此除了少數攸關國家戰略安全與民生所需的事業之外,已未必能再那麼蠻橫硬幹了。

財富使人自由,買得起卻買不到?

從人類群居肇始文明之初,財富的多寡就與每個人能否參與政治、是否擁有滿意的生活品質具有密切關係。當財富以資本的形式加速增值,與人性的自私自利交互產生化學作用,昔日聚斂財富、生存資源的特殊階級又再度重新復活,不待執政者採高壓極權手腕,任何一個追求「民有、民治、民享」的社會就只能眼睜睜望向寫著「人皆生而平等」的海市蜃樓。

古諺有云:「千金之子,不死於市。」2充裕的財富能讓病入膏肓的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療與照護,也能讓罪犯聘請到優秀的金頭腦律師來打官司,謀求他們的最佳利益。請問,有誰還會相信「OO之前人人平等」嗎?如果平等與人權在財富面前都是假議題,自由又如何?有句德國諺語說道:「勞動使人自由」(Arbeit macht frei.),現在改寫一下或許放諸全球皆準:「財富使人自由」。

今日世界的自由風氣、民主制度二者和財富的累積與時俱進,資本主義的發展亦與國際多邊貿易、金融業、經濟知識的成長演進有密切關係。當然我們別忘了還有受到嚴格控管的競爭風險,畢竟農漁牧場、百貨商場、無人工廠與賭場都需要安全無虞的環境、確實有效的工具。

環繞在財富的運作上,本書引述並解說許多財經概念,諸如:契約、複利債務(以及債權與債券)、期貨、股票、貨幣制度等等經過長期社會演化的金融產品與衍生工具,同時也藉著前人的思索來提取有關它的智慧,諸如亞里斯多德托馬斯.阿奎那等哲學家。

本書在此指引讀者了解金錢如何在人類社會中運作,並解釋信用貨幣為何是一種歷史久遠的社會制度,同時告訴讀者:「貨幣必須用於生產性投資以製造商品,才會成為資本。」金錢與貨幣既然具有難以取代的社會功能,資本主義的批判者與擁護者必須得意識到他們所厭憎與熱愛的對象——財富——既非毒藥也非美酒,而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文明產物,幫助我們世世代代永續存活的生活必需品。3

資本主義為大眾提供物美價廉的商品,能夠有效改善物質生活水準,仍不失社會服務色彩,但是私有制意味著利潤仍將歸於少數人,大眾並未因為生活改善而提升他們的財富與社會地位。窮困者仍舊窮困,而且數量變多,至於億萬富翁就算資產虧損成千萬富翁,依然是富翁。每個時代、地區都有相對富裕與貧困的階層,即使工業化生產讓大眾開始過上好日子,昔日排隊領取救濟、「沒錢買不起」轉變成排隊搶購新品、「有錢買不到」的情況,大眾沉湎於自己手上那張得來不易的某商場 VIP 會員卡去搶折扣,運作資本的富人卻已經升級成包場購物的 VVVVVIP。高速度、大規模增長的財富固然讓人自由,但是社會階級的差異自古至今仍然沒有什麼明顯改變。

資本創造歷史,黃昏近在咫尺?

但是換個角度講,人們手上的金錢、財富其實並沒有不見,只是進了別人的口袋,統一保管在少數人名下的銀行帳戶,再去反覆進行有益社會發展的投資——這是資本必須被正視的社會意義,開放與流通的財富必須發揮其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主張創造物質財富的社會大眾才是推進人類文明的動力,而不是調度資產從事利潤剝削、市場壟斷的少數人。無論是金錢、財富、資本哪一種型態,皆與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相偕並進。在資本主義盛行的當下與未來,人類想要擺脫它、擱置或放棄它,似乎都不容易,也無此迫切需要。畢竟糧食、醫藥與能源生產事業在今日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放棄以工業化生產方式將有食物短缺、醫療不足與經濟發展阻滯的高度風險。

資本既然是投入生產所需的資源,與供需面的實際需要具有緊密關係,資本主義的消亡便與供需狀況有深刻連動。萎縮的需求將壓低銷售,連帶影響利潤與生產,產能過剩導致機器停擺與人力閒置的成本損失,但是他們無法處理原料,也不會消化產品。失調、失控的供需關係確實能影響資本的發展,但這仍不足以作為資本主義步入衰亡的徵兆。至於生產資源枯竭、生態環境汙染與極端氣候惡化看似嚴重危機,卻也有可能是明日世界的商機

最後要特別提到,本書收錄的導讀〈資本主義並非永恆的存在,只不過是歷史的產物〉一文從經濟學上的德國歷史學派(Historische Schule der Nationalökonomie)切入,已涉入近代德意志民族國家的形成背景,這也就提示了閱讀本書時必須留意的德國觀點與相關知識。本書作者在挖掘財富故事的敘述中,另外採納了許多來自法國年鑑學派(École des Annales,英語:Annales school)史學家布勞岱爾 (Fernand Braudel,1902~1985) 與英國社會史家霍布斯邦 (Eric Hobsbawm,1917~2012) 對於區域經濟史的長時段研究。在今日史學研究走向小敘事、物質文化史的趨勢下,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熔冶財經與歷史知識為一爐,將「資本—財富」這個看似平易近人卻不易深究的巨大主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逐篇向讀者娓娓道來,即使結論未必能讓人人滿意,也已然是普及民智、泯除知識鴻溝的一次勝利。4

  • 1. 德國亞馬遜網站評分 4.5,最後查閱時間為 2019 年 9 月 19 日。
  • 2. 文字出自《史記.貨殖列傳》。
  • 3. 在不久前的新聞中,法國最重要的農業出口品:紅酒,一度被美國威脅課以高額關稅,以報復美國「偉大的」科技業遭受法國打壓。美國作為一個輸出自由與民主、人權的政府,卻也是人類史上擁有數量最多核武、軍火工業最發達、武器出口額最大的國家,左手頌揚自由,右手買賣武器,高舉人權普世價值之餘還能賺得缽盈盆滿。現在它認為自己在多邊國際貿易中被犧牲而趨於弱勢,淪為跨國企業發大財與傾銷廉價產品的天堂,這個當前全球最大的經貿政治體、資本主義最暢旺發達的國度要開始向外國發難,炮口連番對準中國、歐盟發動貿易戰,這一切不就是因為有人覺得錢不夠用嗎?錢到底跑去哪兒?
  • 4. 本文承蒙John張毓思二位審閱,謹此致上謝忱。
我是誰?等我想起來再告訴你。(以下空白。)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