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兩種賞析模型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講座】如何欣賞藝術作品?兩種賞析模型

時間與地點
時間: 2018-06-24 (周日) 13:30
地點: 臺南文創園區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蒙娜麗莎》那幅畫是畫得不錯,但真的有好看到要供在羅浮宮嗎?或是,你其實覺得那些奇形怪狀的後現代藝術作品不知道是在幹嘛?!像是那個知名的藝術品「小便斗」《噴泉》(Fountain)!!

Marcel Duchamp Pisuar, 1916-17
你需要知道杜象 (Marcel Duchamp, 1887-1968) 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噴泉》才能欣賞《噴泉》嗎?藝術賞析有特定方法嗎?

想像有一間美術館,裡面展出的畫作沒有附上任何說明,沒有作者,沒有標題,沒有相關介紹,你只看到掛在牆壁上的畫,你與藝術品的接觸沒有透過其他任何資訊的中介,換句話說,你「直視」作品本身。

再想像,當你用這種方式去欣賞畫作後,赫然發現展覽廳中有隱藏的收納格,裡面放著小冊子,清楚說明了每一幅畫的作者、標題還有相關資訊,例如作品是在什麼樣的時空背景被創作出來。試問,這些資訊會改變你原先對畫的感受、理解或詮釋嗎?

在這場講座中,我們將檢視哲學家所提出的兩種藝術賞析方式。第一種立場主張賞析者不需要訴諸作品之外的事物來賞析作品。作品自有其自主性,它的美或意義等等的審美性質,並不依賴任何外在事物而存在。例如,理解一首詩,我們不需要知道詩人是在什麼樣的狀態下寫作這首詩。即使詩人是在很悲傷的狀態下創作,也不代表其詩就一定表達悲傷的情緒。一首詩傳達了什麼情緒不是靠詩人的生平來決定。

第二種立場主張賞析者必須考量作品生成脈絡下的相關因素才能正確地欣賞作品。作品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而是某個特定時空下的產物,這個特定時空中的許多因素會影響作品的審美性質,這些因素包括作者是誰作品的標題或類型,以及作品被創造出來的社會、文化、歷史脈絡,甚至作者的其他作品還有同時代的作品,都是賞析者必須要知道的。例如,要知道作品有沒有原創性,取決於該作品被創造出來之前的其他作品之歷史。

欣賞藝術作品時,究竟只需要考慮作品本身,還是同時也必須考慮外在於作品的因素呢?如果只需要考慮作品本身,那麼作品本身是憑什麼、為什麼能辦到這件事呢?如果需要考慮外於作品的因素,那麼一個沒有受過藝術教育的人,是不是就無法欣賞藝術作品了??來聽聽哲學家的說法!

活動資訊

  • 時間:2018 / 6 / 24(日),下午 1:30 - 4:30
  • 地點:臺南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創意生活館 4F C區 文創講堂 (70146 臺南市東區北門路二段16號;台南火車站步行兩分鐘)
  • 講師:林斯諺(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哲學博士)
  • 費用:
    • 早鳥票: 180 元/人(5/22 - 6/9 發售)
    • 高中學生票: 150 元/人(5/22 - 6/23 發售;高中學生優惠票,報到時出示學生證查驗)
    • 講座票: 250 元/人(6/10 - 6/23 發售)
    • 雙人套票: 400 元/2人(6/10 - 6/23 發售)
  • 名額:60 人
  • 報名方式:活動通線上報名
  • 退費說明:本活動委託活動通辦理退票服務,相關規定請見活動通公告
  • 報名截止:2018 / 6 / 23  23:50 或額滿為止。

※本講座由文化部協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