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青年哲人獎佳作論文——〈眾人都信假是否就會成真?〉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2020 青年哲人獎佳作論文——〈眾人都信假是否就會成真?〉

文/潘宇觀(2020 年第一屆青年哲人獎佳作)

人類的世界建構於許多的信念(相信的事[廣義]),包含了歷史、政治、宗教、文化、價值、科學等許多的面向,並引導了人的行為。然而信念有真、有假,知識發展就是建立在每個人不同信念間的衝突與較量,並找出較真的、較正確的信念成為知識,依此引領人們做出更「好」的行為,讓人類有更「好」的生活。

今天要探討的題目「眾人都信假是否就會成真?」就有了重要的意義。人類有著許多不同的信念,但若此時眾人(全人類)都擁有一個相同的信念,但這個信念卻是個假信念,它會不會成為真的信念呢?

在進入對問題的探討前,先來分析信念,看看在人類所能擁有的信念中,有哪些具真假性質、哪些沒有。根據題目,在此只探討具真假性質的信念。至於後者,因為不具真假性質,眾人無法信假,因此找出不具真假性質的信念後,只會放到一旁,不做探討。

我們先來看哪些信念的本質並不具真假性質。有兩者,分別是主觀信念與分類。

先看主觀信念。例如:「覺得」一朵花是美的。如果在探討人「覺得美」的這種感覺是奠基於頭腦或是什麼,這的確有真假之分(但這不是主觀信念);但若我們是在說「覺得美」的這個「覺得」,也就是人對於美的感受,就不具真假性質。除非在探討感覺是否實在(但這也不是主觀信念),否則並不能說別人「感到」、「覺得」、「喜歡」的信念本質有真假之分(若是講內心不喜歡而外表表示喜歡的情形也不是主觀信念,這裡講的是純粹內心的主觀感受)。

再來,分類也同樣不具真假性質。例如:我們將有兩隻腳的動物和以外的動物分類。我們最多只能在判斷出錯的地方發現假的信念,像是把有四隻腳的兔子分到了兩隻腳的動物的分類,但這並不是「分類」本身的假,而是做出的判別被判斷為假。所以分類的本質也不具真假性質(若是講分類不完整,那加上「其他」這個選項即可符合人思想推廣的完整性,再者,分類的不完整也不是在講分類本質)。

排除了不具真假性質的信念,我們回來看題目:「眾人都信假是否就會成真?」我的回答是「不會」,也就是眾人都信假並不會成真。換句話說,「眾人都信假就會成真」這個命題為非。我認為,眾人信假只會產生「被掩蓋的真實」。再者,可以假想一個跳脫眾人的「真理機器」,這個機器擁有所有真實、正確的信念,也就是知識。所以眾人都信假並不會影響到真理機器,真還是真,假還是假,並在眾人之間出現了「被掩蓋的真實」。

先從純粹的語意來看,「真」為「真」,「不真」為「假」,「假」與「真」是互斥的概念,一個不變動的「假」,並不會有「真」的可能性,若宣稱一個信念又假又真會出現矛盾,所以以語意的角度來看信假並不會成真。除非出現一種可能性,就是眾人「信」的這個動作有能力把「假」轉變成「真」。我們接下來看這種可能性。

我先將具有真假性質的命題進行分類,再分別來看符不符合這個論點。

我把有具有真假性質的命題分為四種:過去命題、永恆命題、未來命題、價值命題。前三者是對於事實的陳述,而價值命題是對於倫理與價值的判斷,價值命題比較複雜,在後面講到時會解釋。先來看前三者。

過去命題指的是對於過去事實的陳述,像史書中的記載或對自己過去記憶的講述等都屬過去命題。我以「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在西元 2013 年逝世」作為例子。我們設定「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在西元 2013 年逝世」是一個真的事實,但眾人卻相信曼德拉並不在那一年逝世,我們假設眾人都相信他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逝世。我們來看,眾人的信念可以改變歷史事實而信假成真嗎?可見是不行的,即使所有人都信曼德拉在 20 世紀 80 年代逝世,曼德拉在實際上是在 21 世紀(2013年)逝世的真實事實(前面有做設定)並不會被改變。眾人都信假,只會掩蓋住過去的真實,而不會讓假的變成真的。所以可見,在過去命題中,信假並不會成真。

再來看永恆命題,永恆命題指的是對於永恆真理的陳述,像是物理、化學研究發表或對道理的探索等就屬永恆命題。我以「地球的位置永遠是宇宙的中心」作為例子。現在我們設定「地球的位置永遠是宇宙的中心」是假,那眾人信假,也就是眾人相信地球的位置永遠是宇宙的中心,那這個命題會成真嗎?也就是我們都相信地球的位置永遠是宇宙的中心,那地球就會從不是宇宙中心「變」到了宇宙中心,想當然是不可能的。眾人信假,同樣出現了被掩蓋的真實。而且以假想情況來說,縱使眾人的意志「打動上天」讓地球「變」到了宇宙中心,「地球的位置永遠是宇宙的中心」仍然是假,不會成真,因為「變到了」就代表之前不是,那命題中的「永遠」還是錯的陳述,如過去命題的部分所說,過去無法改變,所以即使加入了想像的成分,在永恆命題中,信假絕對不會成真。

接著,來看未來命題,未來命題指的是對於未來的陳述,像是預定的活動或是安排等。人有對未來陳述並相信它會發生的能力,所以才會有對其到來而出現期待、緊張的心情,也會因對這個未來命題的信念而做出行為。我以「 110 年 1 月 22 日、 23 日將舉辦 110 學年度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作為例子。大家感到緊張、加緊讀書、甚至會倒數日子,就是因為相信此命題為真,那就讓我們在這假設這個命題為假,並看大家信假是否可以成真?既然這個命題以設定為假,也就是在 110 年 1 月 22 日、 23 日「並不會」舉辦 110 學年度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在這不用管是因為氣候、大型流行病、民眾抗爭、戰爭爆發或是世界末日等導致,我們只知道因為某些原因,在那規定的日子並不會舉辦那一次的學測。可見,目前大眾的相信只會產生被掩蓋的真實,而時間一到,這個真實就會顯現出來,在這個假設中,並不會舉辦學測。可見在未來命題中,信假仍不足以成真。

最後,來到了價值命題,價值命題指的是對於價值的判斷,像是好壞、善惡、合不合道德、合不合正義等。接續前面有講到的,價值命題相對複雜,因為價值命題究竟有沒有絕對的真假,需要很多的探討。若價值命題有絕對的真假,那同樣的,信假不會成真;若價值命題的本質竟不具真假,那價值命題就可被歸類在不具真假性質的那類而被排除;但若價值命題是相對的真假,那就複雜了,我們要先想想,什麼是相對的真假?是因為時空、文化而有異?在感覺中,一件正確的、對的、好的判斷並不會因時空而異,或說我們會認為自己時空所做出的判斷的是對的,而去否定其他時空的判斷,而其他時空同樣會去否定別的時空與我們的。而這就會造成,單看一個時空(這裡不精確探討什麼是同一個時空與文化的概念),眾人信假並不成真,但整體來看,信假卻成真了!因為在這個時空的人們「都」信了,導致了在其他時空的假的信念,成了這個時空的真的信念。信假會成真,只因為價值命題是相對的。但真的是如此嗎?

我覺得乍看之下有三種方式解決價值命題中相對價值的問題:第一,否定價值的相對,證明價值絕對;第二,把相對價值也歸類到不具真假性質的類別;第三,去除整體時空比較概念,以分開的時空來看待,讓每個時空有其對應的真理。第一種方式若證成則很有效果,但在這個價值各異、文化多元的世界,要堅持價值絕對有其困難度,也會出現自以為是的嫌疑。第二種方式則抹去了價值判斷的真假性質,那會導致價值判斷無意義化,我傾向不用這個方式。第三種方式是滿有可行性的方式,我們將不同時空的比較去除,專注在一個時空文化背景的探討,讓這個時空有其對應的「真理機器」,則解決了相對的問題,但這樣也有點奇怪,要如何正當的不比較多種時空呢?

所以我認為要用第四種方式解決這個問題:重新定義價值命題。將價值命題分成有基本架構和人類共識證成的「真理價值」,以及每個文化、時空各異的「價值觀」。接著限縮價值命題剩下真理價值,將各異的價值觀去除真假性質,這樣對於真理價值的部分就不會信假成真,而價值觀的部分就是每個時空、甚至每個人的選擇自由,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並不會被進行真假的判別,只要不違反真理價值即可。如此,價值命題的部分也解決,眾人信假不會成真,因為有真理價值的存在。

進到結論前,我想以另一種有趣的方式來看待這個題目:分別設定題目的正確與否,並看哪一個是自身融貫的。

我們先設「眾人信假而成真」是個假信念,也就是真實是「眾人信假不成真」。此時讓眾人信假,眾人相信信假會成真。但這裡的真實是眾人信假不成真,所以眾人信假不成真,也就是在這中假設下最終還是眾人信假不成真。

再來,我們是試著設「眾人信假不成真」是個假信念,也就是真實是「眾人信假會成真」。此時讓眾人信假,眾人相信信假不會成真。而真實是信假會成真,所以成真了,也就是「信假不會成真」成真。這與一開始假設矛盾。

在本文中,首先去除了不具真假性質的信念,接著用例子證實在三種事實命題中信假並不成真,也用方法推導證實了在價值命題中信假也不成真,最後用邏輯的貫通性看到選擇「眾人都信假並不會成真」才是相合的觀點。因此,「眾人都信假並不會成真」。


得獎感言

很高興我的文字與證成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認可,也很高興能透過評審的評語學到更精確的論述方式與進步方向。感謝哲學新媒體舉辦這次的競賽,也很感謝我們能生在一個相對安定且鼓勵理性思辨與討論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