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勱,名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江蘇寶山人。中國政治家、哲學家,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有中華民國憲法之父的稱號。
張君勱,名嘉森,字君勱,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以字行,江蘇寶山人。中國政治家、哲學家、公共知識分子,也是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有中華民國憲法之父的稱號,他的思想著作是 1946 年通過的中華民國憲法之基礎,該憲法至今仍在臺灣生效。張君勱是二十世紀重要的中國思想家,也是現代中國哲學的代表人物。
張君勱擁有傳統的儒家「秀才」學位,後赴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受到梁啟超君主立憲思想的影響。他在赴德學習哲學期間曾師從觀念論哲學家倭鏗 (Rudolf Christoph Eucken) 與柏格森。
1923 年張君勱參與「科玄論戰」(科學與形上學),在論戰中他為自己的新儒家 (Neo-Confucian) 觀點辯護,對抗中國進步人士和科學家,他透過捍衛傳統儒家真理主張的價值,並堅稱科學知識有其局限。
張君勱的著作《新儒學之發展》(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 1957) 及其於 1958 年參與編輯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為他在英語世界鞏固了儒者形象,及其儒家與現代性相容的觀點。儘管張君勱的哲學與儒學密切相關,但他的思想仍深受柏格森,以及康德和黑格爾的德國觀念論影響。
然而,張君勱如今最為人所知並非是他原創的哲學工作,而是他在中國的民國時期 (1912-1949) 所參與的政治活動,張君勱支持德國式的社會民主主義,同時反對資本主義、共產主義和公會社會主義。作為中國背景下人權的先驅理論家,張君勱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建立了自己的小型「第三勢力」民主社會黨(簡稱民社黨)。他在這段時期與他的「第三勢力」政黨試圖在中國政治版圖上調解兩極分化的國民黨與共產黨派系,同時也在西方推廣新儒家。當時的張君勱反對中國共產黨,但也不滿意蔣介石不遵守憲法。
張君勱在 1949 年後前往美國,民主社會黨隨後遷往台灣,與青年黨為國民黨外僅存能公開活動的政黨。張君勱晚年專研於孔孟學説和反共思想,他廣泛地撰寫了現在構成當代新儒家思想一部分的文章。
他的個人座右銘是:「不因政治而忘哲學,不因哲學而忘政治。」或許正因為他承認西方影響以及他積極參與政治,與同時代的馮友蘭和牟宗三相比,張君勱仍是現代儒家運動中最少被研究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對哲學與政治的雙重參與使他成為一個儒家學者的模範,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新儒家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