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牆國內的西方美學研究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牆國內的西方美學研究

如果你想去中國研究西方美學,看這篇就對了
在中文系能研究西方美學嗎?中文系的西方美學和哲學系有何不同?西方美學在中國大陸遭遇了什麼?這裡有三個關鍵詞,「中國大陸」、「中文系」和「西方美學」,我將分別從這些關鍵詞說明中國大陸的學制和學術環境,並分享我在北大所見到的授課和學習文化。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2011 年夏,我分別收到北京大學和北京清華大學寄來的碩士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在眾多文科生心目中,北大是中國學術界的最高殿堂,我也一樣,因此沒怎麼考慮就選擇了北大,隨後在燕園生活了六年,碩士生三年(2011–2014)、博士生三年(2014–2017,肄業,自動退學)。當時,因為出身中文系(新聞和中文雙學士),報考中文系(而不是哲學系)的碩士生對我來說水到渠成,加上我對西方美學和中國古代文學理論都很感興趣,而北大中文的課程正好涵蓋了這兩個領域。這個決定使我有了一段特殊的經歷:在中國大陸的中文系研究西方美學。

有多特殊呢?在我提交了以分析美學為主題的博士論文開題報告後,一位中文系的西方美學專家對我說:

為什麼你要去捧西方的臭腳呢?

在中文系適合研究西方美學嗎?中文系的西方美學和哲學系有何不同?西方美學在中國大陸遭遇了什麼?這裡有三個關鍵詞,「中國大陸」、「中文系」和「西方美學」,我將分別從這些關鍵詞說明中國大陸的學制和學術環境,並分享我在北大所見到的授課和學習文化。

關鍵詞一「中國大陸」: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學制

兩岸研究生的招生學制很不一樣。在臺灣,有的研究所會分組,比方說哲學系可能會有中哲組和西哲組;有的研究所不分組,很多學校的中文系底下就沒有分組。如果一個人想報考某系,而該系沒有分組,他需要仔細調查教師資歷,才能確定該系有哪方面的師資,並進一步推測它傾向於招收攻讀哪些領域的學生。

報考中國大陸的研究所,在這方面費的工夫較少。中國大陸的學科分類有四個層級:學科門類、一級學科、二級學科和三級學科。學科門類就是理學、歷史學、工學、哲學和文學等最大的類別。我們平常說的某某科系,在這個區分下對應一級學科,例如「哲學」這個學科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哲學」對應哲學系,「文學」下的「中國語言文學」對應中文系。接著,我們稱二級學科為「專業」,三級學科則是「研究方向」。編制較大的科系會有一、二十個研究方向,只要翻閱各校招生簡章,專業和研究方向欄目能很快幫助考生確定哪些學校有他感興趣的領域。以 2020 年為例,北大中文的碩士和博士各有八個二級學科,而碩士有 26 個三級學科,博士有 19 個。

只要是招生簡章上列出的研究方向,當年度就一定有能帶研究生的導師(相當於臺灣的指導教授)。如果想讀美學,在臺灣,一個人得去查一個科系是否有美學師資;在中國大陸,北大中文系在編制上已經表明,在文藝學專業底下,有文藝美學研究方向可選。

儘管我一向跟別人介紹我讀的是西方美學,但該研究方向實際上叫做「文藝美學」。按照學科層級區分,依序是文學(學科門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文藝學(二級學科)、文藝美學(三級學科)。

關鍵詞二「中文系」:中文系和哲學系的西方美學研究

要研究西方美學,中文系文藝學專業文藝美學研究方向是選項之一。但到底什麼是文藝美學?它和哲學系西方哲學專業西方美學研究方向有何不同?這個問題連中文系非本專業的同學都很難答上來,更不用說中文系以外的人了。

首先,「文藝」一詞,在中國大陸的語境中經常指「作為藝術的文學」,從廣義上理解,則是「文學和藝術」。文藝學專業的英文名稱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採用的是廣義的解釋。不過,文學難道不是藝術的一個門類嗎?為什麼把文學和藝術並列?原因之一是馬克思對文學的價值和功能給予高度評價,以馬克思主義為國家意識形態的中國,自然看重文學的地位。重要的是,「文藝學」的「學」(或「理論」,theory)包含哲學、文化理論和文學評論方法等內容,也就是說,哲學是文藝學的研究對象之一。

文藝美學在名稱上顯示了它和文藝學、哲學兩者的交叉和區分。一方面,文藝美學和文藝學都研究文藝,差別在於,前者更關注審美方面的研究。另一方面,文藝美學和哲學系西方美學都研究美學,只是前者把重心放在文學或藝術,其課程涵蓋中國藝術學和西方藝術哲學,後者則不一定涉及文學和藝術,或涉及的程度較低。

在授課方面,中文系的教師上課時可能會多談一些文學史/藝術史或評論方法。比方說,談德希達解構主義之餘,也會介紹解構主義文學評論方法;談比爾茲利 (Monroe C. Beardsley) 的美學時,也會詳細說明新批評 (New Criticism) 的時代背景,這些知識可能幫助學生開拓學術視野。

在中文系文藝美學和哲學系西方美學這兩個研究方向中任一個研究西方美學,雖各有側重,我認為實務上的差別不大。因此,如果一個人想做西方美學研究,而且特別對文學或藝術感興趣(像我的興趣是音樂美學),在哲學系西方美學研究方向之外,他也可以把中文系文藝美學列入考慮。

關鍵詞三「西方美學」:西方哲學在中國大陸的境遇

這裡的關鍵詞是西方美學,但我想談的其實是西方哲學,包含美學。由於國家意識形態的關係,西方哲學在中國大陸經常被誤解,即使在哲學系也一樣。比方說,不少教師延續上世紀的宣傳觀點,相信實用主義哲學是服務資本主義的理論,為了利益可以放棄其他一切東西。在這個脈絡下,一個人還是可以學習實用主義,但目的是為了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而批評它。

我旁聽過哲學系的一堂後現代主義課程,授課教師在第一堂課就開門見山,說後現代主義是不可取的價值虛無論,課程目的是為了批評後現代主義。對這些腦袋來說,康德和黑格爾的理論即使再值得研究,也終究是錯誤的、反動的唯心論。

有時,西方哲學是因為資訊流通的阻礙被誤解,但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仍十分根本。當得知我正在研究分析美學,中文系一位長年從事西方美學研究的教師問道:「你懂微積分嗎?」他皺了皺眉頭:「為什麼你要去捧西方的臭腳呢?」

這位教師在上課時說:

做美學必須要感性。「床前明月光」是感性的,但實用主義美學會告訴你月亮上沒有嫦娥和兔子,分析美學則會告訴你月亮和地球的距離和角度。它們都不是感性的,根本稱不上美學。這些都是後現代主義對美學的迫害。

這個觀點以為分析美學(或分析哲學)是一種以數學運算為基礎的理論。這不但是對「分析」兩字的誤解,也顯示出中國學術界會因為敵視西方哲學而不願去瞭解對方。

我並不是說在中國大陸研究西方美學完全是個災難,至少馬克思主義美學就受到了公正的對待——嗯,或許「太」公正了。不過,如果一個人有意前往中國大陸求學,或是需要和中國學術界交流,的確需要對這種偏見做好心理準備。

西方哲學在中國大陸的另一個境遇是,歐陸哲學比分析哲學要流行得多,這或許是因為馬克思的歐洲人身分,也或許是八十年代的沙特熱潮、存在主義熱潮的餘溫。中文系有關西方美學的課程以歐陸傳統為主,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是文藝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必修課,另有詮釋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之類的美學課程。當然,這也不是說不能在中文系做分析美學或其他西方美學研究,只是和中文系適性較低。

你應該去中國大陸讀書嗎?

課堂是教師的「限制器」

中國大陸的研究所不但教師多,學生更多。 2011 年北大中文的碩士研究生,光是新生就超過 80 位, 2014 年博士研究生新生超過 60 位(含本地生、港澳臺和留學生)。1學生的龐大數量從根本上形塑了特殊的課堂文化。

在北大,大多數課程是碩博合上,還有的還是本碩博合上。2在這些課程中,至少會有 20 人選課(含外系選修),加上旁聽生,學生的數量超過 30 人以上的情況並不少見。在學生數量多到無法保證討論品質的情況下,由教師個人講授似乎是個妥協。

在我碩士生和博士生階段修的課當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是討論課。即使是討論課,一堂課也可能有 15 人,這限制了每個人——包含教師——的發言時間。因此,我強烈建議課後提著問題去找教師討論。解除了「課堂」這個限制器,教師才能和學生深入交流課程內容,這其實是件滿奇怪的事。

「軼聞」

有的教師整學期出現在課堂上的次數不到一半,忙自己的外務,討論課讓博士生帶;或是平常不和學生討論畢業論文,到了答辯現場才翻閱。這雖是例外,但即使北大是中國最高學府之一,也還是有這樣的教師。

中國學生真的很認真嗎?

北大中文碩士生一般是三年畢業,絕大部分人最遲在碩二開始找實習,3可是他們在課業上也沒有不用心。我室友碩一就開始找實習,但其他時間幾乎都在讀書。我沒有見過真的很混的同學,但我必須強調:認真是一回事,有沒有成效是另一回事。

臺生小優勢

臺灣人能順暢地閱讀正體字和竪排字,然而,不論是正體字還是竪排字,對中國大陸的學生來說都很頭痛,更不用說正體竪排書了。我室友在看正體竪排書時,形容他正在遭受「雙重暴擊」。在中國大陸求學,這算是臺生的小優勢,因為在中文文獻的選擇上比本地生要多一些。

近乎免費的學位

在北大,宿舍一年費用 1,000 元(人民幣,下同;不同等級的宿舍收費有別),學費全免(先收後退),一學期還有 4,800 的獎助學金(請留意:以上費用和獎學金金額是我就學時的數字,最新情況以學校公告為準),而我一個月的基本生活開銷(不計入住宿費)在 800 元內,這樣的日子也過得很舒服。臺生另有港澳臺獎學金可以申請。

如果你是臺灣人,而且正在考慮赴中國大陸求學

強烈建議詳閱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發布的「赴陸就學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

結語

在西方美學的課程設計上,北大中文提供的內容不遜於哲學系,只是各有側重。然而,中國大陸的學術環境對西方美學不友善,而且可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改變(如果它會改變的話)。

  • 1. 在編制上,留學生指的是「外國留學生」,因此不包含港澳臺。
  • 2. 「本」即本科生,也就是臺灣説的大學生。
  • 3. 這裡說的實習不是學校課程,而是學生自己尋找工作崗位的過程。不打算升學的學生,會趕在畢業前完成實習,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並簽下所謂的「三方協議」——學校保證該生將準時畢業,而用人單位保證接受該生——以便在畢業後和職場無縫接軌。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