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數學家、理論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他在多個科學領域做出卓越貢獻,被譽為最後一位博學者。他的哲學思想主要關注科學的實踐與發展,並以其對邏輯主義的批判和幾何約定論而聞名,試圖在數學知識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之間開闢道路。
亨利·龐加萊是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和科學哲學家,他因在多個領域的發現而聞名,並被稱為最後一位博學者,在數學和物理科學的多個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龐加萊的哲學主要在科學的哲學,源於他自己的日常科學實踐和當時的科學爭論,深受馬赫 (Ernst Mach)、馬克士威(James Maxwell) 和亥姆霍茲 (Hermann von Helmholtz) 思想的影響。然而,他的思想也深受當時哲學學說的影響(如詹姆士),並浸染了當時非常流行的的新康德主義。儘管如此,鑑於龐加萊經常徹底改變康德術語的含義,我們不能認為龐加萊的「康德式」詞彙與德國哲學家的完全相同。
1880 年,他與埃米爾·布特魯 (Émile Boutroux) 合作編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並撰寫了一篇比較笛卡兒和萊布尼茲物理學的文章。然而,直到 1890 年代,他才成為法國哲學界的核心人物。
龐加萊最著名的是他對邏輯主義的批判和他的幾何約定論,這反應在兩條詮釋龐加萊著作的傳統,一方面肯定其直覺主義以及他對邏輯主義或形式主義的對抗,另一方面則是他在科學哲學與語言學上的約定論。事實上,他的直覺主義和形式主義是同一體兩面的,因為龐加萊始終支持一種旨在重建理解科學理論過程的單一立場。龐加萊既非形式主義者,也非直覺主義者或經驗主義者,他開闢了一條介於數學知識實在論和反實在論之間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