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香水》:愛慾與禁忌之間的辯證 | 哲學新媒體
影評

《香水》:愛慾與禁忌之間的辯證

巴塔耶的《情色論》
葛奴乙作為愉悅原則的化身,他被放置在禁忌的對立面,衝擊著禁忌,過程中揭露了人深藏著最真實的一面。當他化身成香水時,意外地將人的存在矛盾一併反照出來。

您在這裡

難度:
2

誰要能控制氣味,誰就能控制人心。

《香水》 (Perfume) 改編自德國小說家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的同名小說,故事講述十八世紀的巴黎,有一個嗅覺敏銳的天才,如何從一名香水師 (perfumer) 遂步成為連環殺人犯的故事。整個故事的發展,皆圍繞著主角如何從對氣味的痴迷,一步步走向自我毀滅。香水的結構一般分為首調(最引人注目的部份)、中調(香水的主題)、基調(香水的餘韻)。關於愛慾與禁忌的探討,也以相同的形式層層遞進,電影看似聚焦在主人公的孤寂,隨著出乎意料的結局,愛慾與禁忌之間的主題逐漸浮現,在愛與禁忌的前提下,主角的角色前設反而具有哲思的餘韻。

主人公葛奴乙 (Jean Baptiste Grenouille)1 是一個方圓幾里也能嗅出一個人,甚至物件的嗅覺天才。剛到達巴黎時,他在送貨的路上...

訂閱看完整精彩內容!

登入閱讀
本文為精選文章,訂閱哲學新媒體,閱讀完整內容。
90後港仔,視文學為思想表達工具的哲學愛好者 Instagram :johnzophrenia56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