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哲學家基於能使人生過得更好的理由,會鼓勵人們盡可能做出理性的選擇。而若要做出理性的選擇,識別偏見就是重要的。因為偏見往往在無意識中影響我們對事實的掌握,進而使我們做出不理性的判斷和選擇。
然而,你是否曾想過,無論在面對最關鍵或最日常的人生決策和計劃時,我們都可能受到無意識的偏見所束縛呢?在考慮「早點結婚」或「晚點結婚」這樣的問題時,你是否曾忽略了時間對我們觀點的扭曲作用呢?在面對「早點洗澡」或「晚點洗澡」這樣的選擇時,你是否曾因為錯誤評價過去的經驗,而做出一個不完全理性的決定呢?這種偏見被稱為「時間偏見」,它在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件進行評價和思考時,悄悄地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哲學家 Meghan Sullivan 提醒我們,識別並克服這些時間偏見,可能是我們達成更理性、整全的人生計劃關鍵所在。透過對時間偏見的理解,我們或許能夠更全面地看待人生計劃,避免陷入主觀偏見的陷阱,進而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在 Sullivan 的著作 Time Biases: A Theory of Rational Planning and Personal Persistence 中,他詳細介紹了什麼是時間偏見,及受其影響的不理性偏好,會帶來什麼壞處。讓我們先來考慮兩個跟時間有關的偏見,「想要某事早點發生」的情境:
- 情境一:你是朝八晚十的社畜。若你可以選擇在「一天後」或「一年後」放一個月的有薪假,並且這個有薪假不會影響你的工作,那你會較偏好在「一天後」放假嗎?
- 情境二:現在你在醫院醒來,已知你和隔壁床的病人皆需進行一場痛苦的大型手術,其中一人已經完成。而完成手術者可能因麻醉劑量算錯等原因,並不記得自己是否動過手術。此時醫生告知你,你們的資料遺失了,他也不記得誰已完成手術。在等待檢查確認的情況下,你會較偏好你是「已完成手術者」嗎?
若你在情境一或情境二的回答是肯定的,對哲學家 Sullivan 而言,你是不理性地具時間偏見 (time biases) 。也就是說,他認為「想要某事早點發生」若屬乎這兩類情境,就是不理性的。
如何判斷是否理性?
與實踐理性相同,他認為可區分兩類認可理性:道德認可理性 (moral approbative rationality) 及明智認可理性 (prudential approbative rationality) 。道德認可理性基於道德的理由,關心你的偏好;明智認可理性則在考慮你的自身利益下,檢視偏好。而 Sullivan 認為在關心自身利益上,有三個關於你「應該有什麼樣的偏好」、「不應該有什麼樣的偏好」的明智認可理性原則:
- 一致性原則 (Consistency):在給定的任一時刻,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不會偏好邏輯上不一致的事態。 (At any given time, a prudentially rational agent doesn't prefer states of affairs that are logically inconsistent.)一致性原則要求的是: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其偏好必須在邏輯上始終一致。舉例來說,一個人若既偏好維持全素又偏好吃牛肉漢堡,就不符合一致性原則,因為維持全素意味著不吃任何含動物的產品。
- 成功原則 (Success):在給定的任一時刻,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會希望自己的人生盡可能朝好的方向發展。 (At any given time, a prudentially rational agent prefers her life going forward go as well as possible.) 成功原則要求的是: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會做出讓自己未來人生更好的選擇。舉例來說,若在 7-13 超商的可樂價格是全䕒超商的兩倍,但 7-13 超商和全䕒超商無論距離、功能其他條件皆相同。若選擇買兩倍貴的可樂,除了會被笑盤子以外,也不符合成功原則。因為在兩種購買選擇中,明顯購買較低價格留下的存款較多,是能讓未來的人生更好的。
- 非任意性原則 (Non-Arbitrariness):在給定的任一時刻,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不會對微不足道的差異有所反應。 (At any given time, a prudentially rational agent's preferences are insensitive to arbitrary differences.) 非任意性原則要求的是: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其偏好不會受到微不足道的差異影響。舉例來說,若在一家超市中左手邊的玉米脆片,和右手邊的玉米脆片,兩者完全是一樣的商品、從同一家工廠製作、一樣的內容物、包裝等,唯一的差異是擺放位置。在此時若較偏好左手邊的玉米脆片,就不符合非任意性原則,是不理性的。當然,這並不是說你不能選擇其中之一,只是你不應在偏好上對這兩者有不同的評價。在此情況下,當你選擇左手邊或右手邊的玉米脆片,代表的僅是你從兩個同樣偏好的物品中擇其一,而非你就是較偏好左手邊或右手邊的玉米脆片。
而 Sullivan 主要會使用成功與非任意性原則說明時間偏見為什麼是不理性的。
兩種時間偏見
Sullivan 是為時間中立性辯護的學者之一,他將時間「偏見」分為兩類:
- 近期偏見 (near bias):看重未來「近期」的利益得失,多於未來「遠期」的利益得失
- 未來偏見 (future bias):看重未來「將發生」的利益得失,多於過去「已發生」的利益得失
依 Sullivan 所見,若你在情境一較偏好在「一天後」放假,就是具近期偏見;若你在情境二較偏好自己是「已完成手術者」,就是具未來偏見。以下我將分別說明,為什麼他認為近期偏見和未來偏見是不理性的。
為什麼近期偏見不理性?
其實相對於近期偏見,與近期偏見相反的行為似乎更被推崇。如為準備大型考試選擇閉關放棄眼前慾望、為退休或旅遊儲蓄,或在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中,在「立即吃到一顆棉花糖」和「忍耐十五分鐘後吃到兩顆棉花糖」間選擇後者,都是與近期偏見不同、為未來遠期利益而犧牲近期利益的行為。我們也時常能見到社會將這些行為,如「節制」、「吃得苦中苦」等讚揚為美德。然而,社會文化中的美德等同理性嗎?「某些人」透過節制、吃得苦中苦,能取得更優渥的生活,能證明「所有人」如果不這樣選擇,就是不理性的嗎?
顯然地,是不能。同樣地, Sullivan 認為社會對「為未來遠期利益而犧牲近期利益」的讚揚仍未回答:為什麼不為退修儲蓄更多金錢是不對的?為什麼孩子不應該滿足於第一個棉花糖?等問題。因此,他透過對近期偏見展開更深入的辯證,來回應以上的問題。如果你也曾經為這些問題困惑,或許 Sullivan 的想法能夠提供你一個思考的方向。他主要以兩個論證反對近期偏見:
- 拯救人生論證 (The Life-Saving Argument)
- 任意性論證 (Arbitrariness Argument)
拯救人生論證
根據成功原則,在給定的任一時刻,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會希望自己的人生盡可能朝好的方向發展。然而一個具有近期偏見的人,在面對要權衡「較靠近現在的較小利益」和「較靠近未來的較大利益」時,會偏好較靠近現在可獲得利益的選項,而忽視更遙遠的未來才帶來利益的選項。但若偏好和選擇「較靠近未來的較大利益」,人生整體的利益總量會比偏好和選擇「較靠近現在的較小利益」更大,所以 Sullivan 認為有近期偏見是不理性的。
舉例來說,若認為「接種疫苗避免患有可致死疾病」的人生,比起「高機率患有可致死疾病」的人生好,那符合明智認可理性原則的選擇就是「接種疫苗避免患有可致死疾病」。然而,一個具有近期偏見的人,會因在乎當下接種疫苗會有的疼痛或副作用,偏好不要接種疫苗,做出不理性的選擇。
任意性論證
根據非任意性原則,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其偏好不會受到微不足道的差異影響。而相對於此刻,事件發生的早或晚,只是事件之間的一種「微不足道的差異」。然若具近期偏見,偏好便會受到「事件的時間點」此「微不足道的差異」所影響,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說,只要有近期偏見就是違反明智認可理性原則,因此 Sullivan 認為近期偏見是非理性的。
舉例來說,現在看劇和在三十分鐘後看劇相比,若劇情、設備等條件都相同,僅有時間點上的差異,一個理性的人不應該因為在乎這個微不足道的差異,而對這兩個選擇有不同的評價。
「早點結婚」或「晚點結婚」的抉擇
以拯救人生論證與任意性論證檢視「早點結婚」或「晚點結婚」的選擇情境,就會發現:若在「晚結婚較能達成結婚目的」或「無法說出兩者除時間點外的差異」的情況下,仍偏好「早點結婚」,很可能就是受到近期偏見的影響,在無意識中較重視未來近期的利益得失。然而,在晚結婚更能達成結婚目的的情況下,卻只看到早結婚可以有人陪的眼前利益;或是明明早結晚結都沒差的情況下,仍較偏好早結婚,無法同等評價兩個選項,都違反了明智認可理性原則。
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選擇「早點結婚」,而是我們應該注意近期偏見如何左右偏好及選擇。因為擁有近期偏見除了會違反非任意性原則,是不理性的;更危險的是它可能會違反成功原則,使我們在可選擇的情況下,仍偏好並選擇會使人生整體利益較差的選項。
為什麼未來偏見不理性?
相較於近期偏見, Sullivan 認為未來偏見較常被忽略。在 2008 年,哈佛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我無聊的數據輸入工作 (My Boring Data Entry):
在這個實驗中,121 名參與者被要求想像他們同意花五個小時將數據輸入進電腦裡,並得到相應的薪資。一些受試者想像他們已經在一個月前完成此工作,其他受試者則想像他們將在一個月後從事此工作。而參與者認為,他們在「一個月後」的工作比起他們「一個月前」的相同工作,應多收 101% 的錢
然而,對同一份工作付出的勞動,應該僅因發生在未來而非過去,而被認為更具價值嗎?或是在情境二中,當一樣的手術發生在過去,這個手術就瞬間變得比較不痛苦嗎?這顯然是合理的懷疑。不過,即使如此,一個常見的質疑是「忘記背後」不是才更能專注在「努力面前」嗎?如果未來偏見其實能讓人生更好,難道理性上不應該允許嗎?
而 Sullivan 的回答是:不,未來偏見不會使你過得更好。他同樣使用違反成功原則及非任意性原則來說明,為什麼他認為未來偏見不會使你的人生過得更好,反而會使你做出不太好的選擇。他主要以兩個論證來反對未來偏見:
- 不後悔論證 (The No Regrets Argument)
- 任意性論證 (Arbitrariness Argument)
不後悔論證
大部分人可能都有過,知道若做了某事將會後悔的經驗。如我知道如果選擇考前看劇超過半小時,我一定會後悔;但是一旦開始看劇,我將無法拒絕在半小時後繼續觀看。根據這個情況,Sullivan 認為若已經有能預測選擇的資訊時,應該選擇任何你知道你永遠不會後悔的選項,而不是你知道你將會後悔的選項。他將這個原則稱為弱預測 (Weak Forecasting)。
而根據弱預測原則,Sullivan 認為若有未來偏見就會是不理性的。舉例來說,假如超市在提供免費可樂,每個人只能選擇兌換一次。而在今天星期一,因進行促銷會提供免費的可樂五罐,但在四天後的星期五,因活動成本考量則只提供一罐。若你喜歡喝可樂,在這個情況下,你若有未來偏見,你不會後悔選擇等待而少喝可樂。因為未來偏見會使你看重未來「將發生」的利益得失,多於過去「已發生」的利益得失。因此你將可預期,你若選擇星期一喝五罐可樂,必定會在喝完後開始感到後悔。因為你會在週五前更喜歡存在「未來」將發生的利益,後悔失去在「未來」獲得一罐可樂的機會,並看低存在「過去」已獲得的五罐可樂的價值;但若你選擇等待未來的「一罐可樂」,你可預期你不會後悔。因為你知道暫時不選擇「五罐可樂」,能使你在週一後不後悔選擇等待。所以為了做出不會後悔的選擇,弱預測就會建議你選擇等待一個更少、更晚的商品。
然而根據成功原則,在給定的任一時刻,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會希望自己的人生盡可能朝好的方向發展。寧可選擇較少的可樂,就是寧願自己的人生沒那麼好,這是違反成功原則的。因此,具有未來偏見、較看輕過去是不理性的。
任意性論證
Sullivan 認為可用以反對近期偏見的任意性論證,也可用同樣的方式證明未來偏見並不理性。根據非任意性原則,在給定的任一時刻,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不會對微不足道的差異有所反應。而事件發生於過去而不是未來,只是同一事件微不足道的差異。然若具未來偏見,偏好便會受到「事件的時間點」此「微不足道的差異」所影響,是非理性的。也就是說,只要有未來偏見就是違反認可理性原則,因此 Sullivan 認為未來偏見是非理性的。
以上述「我的無聊數據工作」為例,同樣一份工作「發生在一個月前」與「發生在一個月後」相比,若其工作內容皆相同,僅有時間點上的差異,一個明智且理性的人不應該因為在乎這個微不足道的差異,而對這兩份其實一樣的工作有不同的評價。
「早點洗澡」或「晚點洗澡」的選擇
如若我洗澡的目的是希望能維持整潔,表示我認為「不每天洗澡」和「每天洗澡」相比,後者的利益較大。而在可預期越晚睡意越濃的情況下,選擇「晚點洗澡」很可能會導致不洗澡而直接睡著。依此來看,因「早點洗澡」較可能達成每天洗澡的目標,一個明智的理性主體應選擇「早點洗澡」。但我若受未來偏見影響,便可能寧可偏好並選擇利益較差的「晚點洗澡」。也就是說,我會在未來偏見的影響下,偏好和選擇一個整體利益較差的人生。
以不後悔論證和任意性論證檢視「早點洗澡」或「晚點洗澡」這樣的抉擇情境,就會發現:若在「早洗澡較能達成洗澡目的」或「無法說出兩者除時間點外的差異」的情況下,仍偏好「晚點洗澡」,很可能就是受到未來偏見的影響。在無意識中看輕過去的利益得失,並因此讓弱預測原則推薦我選擇等待一個更晚、利益更低的選項。然而,在早洗澡更能達成洗澡目的的情況下,卻只看到晚洗澡可以暫時不勞動的眼前利益;或是明明早洗晚洗都沒差的情況下,仍較偏好晚洗澡,無法同等評價兩個選項,都違反了明智認可理性原則。
同討論近期偏見的早晚結婚的例子一樣,這並不代表我們不應該選擇「晚點洗澡」,而是我們應該注意未來偏見如何左右偏好及選擇。因為擁有未來偏見除了會違反非任意性原則,是不理性的;更危險的是它可能會違反成功原則,使我們在可選擇的情況下,仍偏好並選擇會使人生整體利益較差的選項。
跳脫時間偏見,選擇更好人生
總結來說,近期偏見會使你僅考慮較靠近當下的未來利益,未來偏見則會使你在無意中將過去貶值。透過非任意性原則 Sullivan 想證明只要擁有時間偏見,就是不理性的。透過成功原則, Sullivan 則想證明時間偏見除了不理性,還會使你在可選擇的情況下,偏好並選擇讓自己整體利益較差的人生。透過說明時間偏見除了不理性,更會使你選擇較差的人生,Sullivan 想探究的是:如何透過理性計畫做出更好的選擇、擁有更好的人生?他的目的不是要否認過去、現在、未來具有差異,而是他希望這個差異不會影響你做出更理性、更好的選擇。如棉花糖實驗等選擇,依 Sullivan 的想法,他不是想告訴你就是應該選擇晚吃;而是無論是選擇早吃棉花糖或晚吃棉花糖,你若較偏好何者,都應該有除時間點差異外的理由。如晚吃能吃更多、早吃能解當下血糖過低的暈眩等。
而關於 Sullivan 在未來偏見的論證和非任意性原則的使用上的瑕疵,一個可能的解釋為:時間偏見的形成本身有其合理性。如在人生時間有限、未來「難以預測」的情況下,偏好讓好事(休假)早點發生,以免之後因故落空;或者偏好壞事(手術)發生在過去,以避免未來承受痛苦。由於不確定未來又無法改變過去,這些偏好在我們考量行動時都有其合理性。不過即使如此,這不代表我們不需識別時間偏見。觀察 Sullivan 對時間偏見的論證會發現,會使我們選擇較差人生的情境,都是在「可預測未來」的情況下仍依從時間偏見。
因此我們需注意的是:即使時間偏見並非都不明智,但當我們因這些經驗對時間產生不同態度後,我們即可能在「可預測」未來時,於不經思索間放棄更好的選擇;或因錯估過去經驗的價值,而無法做出更整全的人生計劃。
如形成晚洗澡會更好的偏好,可能是因年幼時休息十分鐘後,我能有更好的體力。然而,當年紀漸長,屢次選擇小歇後只會換得隔天才醒來的結果。此時若仍依賴此偏好,就是犯了時間偏見。除了在可預測未來時放棄更好的選項,更屢次看輕選擇晚洗澡後的失敗經驗,在可選擇時仍使自己做出較差的選擇;又或形成早結婚較好的偏好,是因從小便聽說早點結婚會較有安全感,可以婚約侷限未來變心的可能性。然而,他人的信念或經驗,並不能佐證我選擇早結婚而非晚結婚,就較能侷限我的伴侶未來變心的可能性。此時若仍依賴此偏好,就是是犯了時間偏見。此外,當我認為需要選擇一個似乎較有安全感的選項,同時可能意味著此刻對關係存在不安。而這表示過去在伴侶關係中具有使我不安的痛苦經驗,並此刻會使我感到不安的因素仍未解決。此時執著於早結婚會更好,可能就是看輕過去在關係中使我不安的痛苦經驗。使得即使關係中讓我不安的因素仍存在,我仍想早點進入不一定能更有安全感,結束關係所需成本卻更大、更痛苦的婚姻中。
所以儘管 Sullivan 的論證有些瑕疵,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所指認的時間偏見仍存在,並它具有使我們在可預測時,仍做出較差選擇的能力。而偏見會影響偏好的形成,偏好又會影響如何行動。因此當我們希望能計劃更好的人生時,就需要盡可能地識別偏見、檢視偏好形成的理由,才能做出更理性的選擇、籌劃更整全的人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