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接地氣的哲普書《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接地氣的哲普書《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本書作者能夠在每章這樣短的篇幅中,以簡易卻不失清晰、深入卻不艱澀、上至古希臘下至當代,為讀者一個一個地介紹思想史上的重要哲學觀點,其用心值得肯定。這樣的閱讀體驗讓我相當佩服作者的博學以及哲學普及能力...

您在這裡

難度:
1

你好奇哲學到底都在講些什麼,卻找不到一本看得順眼的哲學普及書嗎?

身為哲學普及的推廣者,我必須誠實地說,一般人認為哲學很難懂,並不一定是誤解或空穴來風。要能徜徉在哲學思辨的樂趣中,水準以上的抽象思維能力是不可少的,然而遺憾的是,根據我自己受教育的經驗,恐怕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緣培養出這樣的能力。這使得高度抽象的哲學知識在某種意義上,不容易被一般大眾所接受與了解,甚而排斥哲學。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
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讓你的思想更有趣,找回自己想過的人生
這並不表示哲學不值得了解,或是沒有適宜的方式來認識哲學,只是需要一個更適合一般大眾的媒介作品。近來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媒介與作品形式來滿足不同閱聽眾的需求,不管是翻譯或臺灣在地哲學人的文字論述、故事敘事、架空小說、漫畫、聲音節目,還是動畫、各種形式的影片、戲劇、網站平台,都已有許多優秀的哲學普及作品出世。《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這本書在這樣的「哲學潮流」中,其表現形式不能說是特別創新,但卻無疑是一個認識哲學的好媒介。

這本書的前身是中國的一個聲音節目〈郁喆隽的复旦哲学课〉,想來因為聲音的傳播方式不太適合把哲學概念與論證說得太過抽象,改寫成書後為沒有任何背景的人提供了接觸哲學的入門磚,相當適合多數受過大學教育的一般人閱讀。這本書有點像是《哲學的40堂公開課》與《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的綜合體,以特定哲學經典為引子來介紹哲學家的思想,其論述方式與編排形式和《一次讀懂哲學經典》是相同的,內容卻更有哲學味。透過思想主題的分類、並借用超過 50 本哲學經典的闡釋,本書為一般大眾呈現了哲學多元、豐富、有趣又具有深度的各種面向。

同樣是介紹哲學經典,本書內容不像《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那麼生硬和詳細,較適合不習慣大量抽象內容的讀者。對比《哲學的40堂公開課》對哲學家觀點的介紹,本書偏向把論述重心放在讓讀者認識經典的主要論點上。還有一本同從訪談性聲音節目轉為文字的哲普書《一口哲學》也適合一起比較,內容呈現了主持人與受邀哲學專業者以對談方式來談一些重要哲學家的哲學觀點。所以讀者是透過哲學專業者消化過的精華來認識哲學思想,不僅適合一般大眾,也適合哲學工作者閱讀;相較之下,《50堂經典哲學思維課》更適合對哲學一片空白的讀者。對這類型哲普書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前往書店翻閱比較看看哪本讀起來順眼,以下談談我在閱讀本書後的想法,給有選擇困難症的讀者進一步參考。

本書的章節安排並不是按照思想史上的順序1,而是將處理相似議題的哲學經典圈成一類,總共五個主題,每章篇幅都不太長,加上都有標註難度等級,讀者很可以只撿自己感興趣的議題或好奇的主題來讀,更可以跳過難度標示過高、僅就興趣較高的哲學家來讀。甚至讀者也可嘗試每天矇著眼睛隨便點一篇,這種增加樂趣的方式來閱讀。 不超過 10 頁的篇幅,也方便生活忙碌的讀者,能利用零碎時間,以每次閱讀一章的方式讀完整本書。

作者在自序中以《莊子》中「得魚忘筌」中的「筌」來類比本書的角色,其目的在於帶領讀者透過他的介紹領略哲學思考的樂趣,引起進一步去閱讀提到的哲學經典的動力,以「領略原汁原味的思辨」2。為此,本書的每個章節最後,都提供了進一步的閱讀書單,幫助初入哲學世界的讀者獲得更進一步的學習資源。

雖然是「筌」的角色,但讀者切莫以為本書內容是離原著脈落十萬八千里的「超譯」、或是簡易的「繪本式」哲普書。書中相當紮實地介紹了哲學幾千年來的思想內容,提到(基於哲普或許可略過)的哲學術語並不少,因而增添了些許閱讀挑戰(而不是無法看懂)。幸而作者的論述風格帶點詼諧,也盡可能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案例切入、具體地描述和類比,讓讀者能夠忽略哲學夾槓帶來的不適而繼續看下去。譬如,作者用電影《奇異博士》的內容來解釋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以雙十一瘋狂購物的現象傳達為何休謨認為只有 passion 能引起行動等。

此外,不同於翻譯類型的哲普書,由於作者是具有東方文化背景的華人,他會在論述中帶入儒釋道等東方人較為熟悉的文化脈落進行對照,讓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臺灣讀者在面對可能全然陌生的西方哲學時帶入親切感。不過,由於不少中國用語不同於臺灣的使用脈落,可能也會發生讓讀者看不太懂作者舉例的狀況(但這並不是太大問題,就像我們閱讀翻譯作品也會有無法融入的情況一樣)。

雖然絕大多數篇章都以一個哲學家和一本哲學經典為主題,但作者通常也會介紹該哲學家的其他相干著作與相關論點的方式,讓讀者了解該書的主旨。此外,也會在論述中,穿插相關哲學家一些有趣的生平事蹟。這樣的安排,能讓讀者在試著理解複雜概念推演之間獲得一些緩衝與喘息,同時意識到,要真正了解該經典所需涉獵的其他經典。這些都讓本書扮演了一個相當好的「筌」。

作者會在部份章節中,針對介紹理論列出一些反駁觀點、抑或是拋出相干的問題來引發讀者進一步反思,這些安排頗能讓讀者體會到哲學的思辨精神面向,是一本好的哲普書籍不可少的部份。

以上介紹了我在閱讀本書時所看到的亮點,接下來也要提點一些地方,請有意閱讀本書的讀者注意。本書介紹的是西洋哲學, 原典就不是中文而需要翻譯。雖然中國和臺灣都是使用中文來討論哲學,但許多哲學用語在翻譯上不太相同,可能會造成一些理解上的障礙。

有些不同翻譯無傷大雅,舉例來說,把法國哲學家 Descartes 翻為「笛卡兒」還是「笛卡爾」只是音譯上的選擇(就連臺灣自己也有不同翻譯方式),應該很少人會以為笛卡兒和笛卡爾指到兩個不同的人。要避免讀者誤解,只要列出原文就可解決,問題不大。

還有一些翻譯,則是因為中國與臺灣/香港的慣用不同,讓人讀起來不太習慣。譬如將 "the evening star" (即金星)翻譯為「昏星」,對我來說,還是「暮星」比較順眼。不過這也還好,因為中文在字面上還是看得出來是在指古時候人們對金星英文稱呼的不同翻譯,不至於誤解。提出這一點僅想提醒讀者,因為本書並未將「中國用語」翻譯為「臺灣用語」,直接「簡轉繁」所帶來的閱讀不適,雖不影響理解,但得有個心理準備。

再來是比較複雜的哲學術語翻譯。譬如本書在談到羅素對 "proper name"(專名)與 "description"(描述詞) 的區分時,本書使用「限定摹狀詞」來翻譯 " definite description",我乍看之下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3。這其實也比較類似暮星/昏星的翻譯情況,在將外文翻譯成中文的過程中,有一些選字上的不同,會對熟悉特定哲學術語翻譯的讀者來說產生影響,但對於初學讀者來說,是學到一個哲學術語。不過,一個可能的風險是,當讀者進一步去閱讀羅素哲學的其他中文作品時,有可能會搞混。還有像是康德的「先驗綜合/先天綜合」4與「假言令式/假言命令」、孔恩的「典範/範式」與「異常/反常」、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交往行為理論」,以及較常見的「效益主義/功利主義」、「演化/進化」等等。這些哲學術語的翻譯,由於篇幅限制而無法仔細釐清,可能會有不了解的讀者望文生義而造成誤解,提醒有意進一步學習哲學的讀者稍加留意。

最後再提兩點我個人對本書的額外期盼。其一是, 若本書能納入介紹東方哲學的經典,讓讀者把西方哲學的思考脈落關聯到東方哲學的脈落中,將更符合在地哲學普及的需求。其次是延伸閱讀部份,作者原來提供的是適合中國讀者找到的簡中譯本,幸而本書編輯非常用心地為臺灣讀者盡可能地置換成對應的繁中譯本,值得嘉許。不過要都找到繁中版本不是個簡單的任務,譬如本書胡塞爾一章延伸閱讀所列的 Robert Sokolowski, 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現象學導論》5,其實是有臺灣譯本:《現象學十四講》。此外,臺灣在地哲學研究的發展,已有許多不錯的介紹性哲學書籍。若延伸書單能為臺灣讀者也列出這些臺灣作者的書籍,應能較好地符合臺灣的文化脈落背景、幫助讀者更容易對接上臺灣在地的哲學討論。

總地來說,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是愉悅的,甚至會帶著期待的心情去翻閱下一章。本書作者能夠在每章這樣短的篇幅中,以簡易卻不失清晰、深入卻不艱澀、上至古希臘下至當代,為讀者一個一個地介紹思想史上的重要哲學觀點,其用心值得肯定。這樣的閱讀體驗讓我相當佩服作者的博學以及哲學普及能力,也認為本書相當值得推薦給想要用有效率的方式來概覽西方哲學思想精華的讀者。特別是本書內容涵蓋了一些還在世的重要哲學家介紹以及新興的心靈哲學議題,是一本兼具深度與廣度的哲學入門書。

※ 本文為遠流邀稿。

與哲學交纏超過 20 年的資深哲學人。 小時候立志要成為科學家,但最後成為哲學教育工作者。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