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我在法國教哲學的日子——法國學生怎麼學寫論說文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我在法國教哲學的日子——法國學生怎麼學寫論說文

《笛卡兒的思辯健身房》節選
法國高中的哲學論說文考試,往往在台灣引發眾多討論與羨慕,但這些學生到底是如何訓練才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完整的論說文呢?法國哲學系如何訓練學生組織思考,撰寫論述?這本書以一個在法國巴黎索邦大學哲學系教師的經驗來分享論說文寫作能力是如何訓練出來的。

您在這裡

難度:
2

在法國,導論通常必須包含以下幾個元素:

  1. 叩問題目:為什麼這個題目有趣、值得思考?
  2. 界定題目詞彙定義:哪些關鍵概念可以用來論說這個主題
  3. 問題意識:如何組織提問、概念、難題來引導自己的論點?

今天我們的題目是:藝術作品必然美嗎?

這是個我曾經在台灣的暑期課程當中跟學生一起練習過的題目,當時來的是一群暑期輔導的學生,什麼科系都有,在最後卻讓我看到了十分驚豔的作品。
本書 2020/6/29 各大通路開放預購,7/6正式上市。 〈哲學上癮〉、〈熱愛智者〉之滿週年訂閱者/一次付清一年者可免費獲得此書。

這個題目並沒有特別困難,卻需要細細思考。在我們開始撰寫大綱之前,先讓我們一起腦力激盪一下,這個題目從零開始我們可以生出什麼元素來,等元素有了,我們再開始判斷元素之間的關係,接下來組織這些元素。這個題目簡單之處就在於這是個人人都有經驗的題目:大藝術家的作品怎麼看起來好像幼稚園小孩的畫?在很多現代創作裡面,更有不少讓人難以注視、驚恐、彆扭、甚至噁心的作品。

但題目的陷阱也在這裡:如果我們認為這題目太簡單,答案就是「否」一個字,那麼大家就等著老師端上鴨蛋招待吧。

我們現來進行寫大綱的第一個步驟:叩問題目

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問題,但題目是一個封閉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回答方式擺盪在是與否之間。當我們看到題目的時候,經驗明顯想要我們說:不不不,藝術品不一定美,有的作品實在令人無言。但其實這個經驗的背後常常有個疑問:為什麼這這種東西也稱得上藝術品?或者換個方式:「什麼東西稱得上藝術品?」第一個問題問出來了,那麼相對的,「什麼是美?」也就很輕易就跟著問出來了。再接下來,仔細看看這個題目,我們也許還會進一步問:「藝術品為什麼必然要美?」這三個核心問題一出來,首先就把題目區分成了三個部分:「藝術品的定義」、「美的定義」、「藝術品與美之間的關係」。

第二步:界定題目詞彙定義

這個步驟正是我們在第五章裡面提到柏拉圖說在討論之前應該要把討論的主題界定清楚,否則討論到最後大家可能用著同樣的詞彙,前後卻在講不一樣的東西。大家也許會覺得奇怪,一個詞彙就是那個意思,還有什麼好界定的。所以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題目裡面牽涉到的詞彙可以如何釐清。

第一個跳入腦海的詞大概就是「藝術品」。正好我們第一個提問「什麼東西稱得上藝術品」就在詢問我們要如何定義這個概念。

街頭藝術家的作品是藝術品嗎?
藝術品就是藝術家的作品。」我們當然可以如此定義,只是這個定義直接把問題往後推了一步變成「什麼是藝術家?」卻沒有給出任何回答。

藝術品就是沒有用途的擺設物。」要這樣界定當然也沒問題,但是在這個時候可能就會面對一個無法避免的質疑:「所以裝飾品一定是藝術品囉?那聖誕花燈是藝術品嗎?」

藝術品就是展示出來的創作。」感覺這個定義已經相對清楚很多了,但是伴隨而來還是有另一個問題「所以沒展示出來的創作就不是藝術品嗎?」

藝術品是為了創作本身之美而創作出來的物品。」這個定義呼應了「用途」一說,強調藝術品本身並不為了任何外在的用途、目的、實用性而創造,單純為了展現創造的整個構想。這個定義也呼應了「展示」,但卻只強調從無到有的「展現」,不特別強調從私人到公共空間的「展示」。最後這個定義目前看起來既綜合了前面幾個面向,卻又避免掉跟其他物品界定模稜兩可之處,看起來可以採納來做討論的基礎。

這一連串的界定過程,大家也許會覺得麻煩、花時間,難道不能直接給答案或查字典就好了嗎?但關鍵的思辨過程,以及思辨能力的培養其實就在這一個推翻一個,加以自我修正的過程當中,因為唯有掌握到一個想法為什麼有缺陷,我們才可能有能力修正。簡單來說,思辨學習必然是「否定才有前進」,換句話說,只有自己檢視過、推翻的判斷,自己才有能力提出修正、更新的判斷,否則我們永遠在等其他人的答案,其他人給的思考過程,拿其他人的思考成果。

大家又或許會覺得這個過程很難,自己思考的話哪能夠想出這麼多定義來。其實絕對不要小看自己,很多問題在我們的經驗裡面都已經用不同的方式出現過、質疑過了。比如說,光是靠著我們對藝術、藝術品的印象就可以發想到這類東西「沒有特定用途」、「展示品」、「創作」,接下來要做的工作也是在繁雜且模糊的印象裡面開始剝絲抽繭,看每一個概念使用的時候是不是涵蓋到其他明顯不是藝術品的東西,進而修正。

接下來論到「美」。關於美的定義方式,多數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從物品自身的某些特性下手:黃金比例、和諧,等等。然而,很快我們就會碰到一個難題:

你的和諧不是我的和諧,你覺得古典音樂美,我就覺得死亡搖滾才叫做和諧。這樣定義下去,總是會有人不同意對美的定義。

換個方向來思考,如果我們把定義美的方式改為「在觀眾身上引發的某種感受」呢?這樣一來好像在主觀和客觀之間,雖然社會和個人對美的偏好不同,卻都在自己認為美的事物身上感受到同樣的特質。比如說,我們可能直覺地說「美就是讓人賞心悅目」。

然而,如果「美」就一定賞心悅目,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從自己的經驗裡面意識到:「某些東西的美好像是震撼、驚訝,不一定當下第一個瞬間讓人賞心悅目。」比如說巍峨的大山、滔天巨浪、繁星浩瀚之類的情景,第一眼帶來的感官衝擊,似乎都說不上賞心悅目,但好像這些讓我們會用「美」來形容的東西,不管客觀、主觀、比例如何,好像都能夠激發出某種「仰慕」的情懷。依此看來,我們也許可以把美定義為「激發出觀者仰慕之情的能力」,所有被視為美的東西,都有能力在觀眾身上激發出這種仰慕的心情。

第三步:組織問題意識

思想就像編織地毯一樣,按照順序才有圖案顯現出來
討論到這裡就可以把熱騰騰剛剛才在本章說明過的問題意識拿來練習,讓我們先試著把一個提問轉成一個難題:

我們一開始的提問裡面,關鍵能用來回答題目的提問是「為什麼藝術品必然要美?」問題本身是針對「藝術品」與「美」之間的關聯到底在哪裡,但本身卻不是個需要提出解決方案的難題,比如說:

如果藝術品被展示出來是因為我們推崇它,既然如此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被展出的作品醜陋?

雖然同樣是個問句,這個問句裡面卻呈現了一個需要找出解決方式的難題。藝術品之所以是藝術,而不是器具,因為作者不為了使用而製造它、也不是為了它論述真理而創造它、而是為了創造本身給作者帶來某種感受而創造。此外,「展示」這個動作裡面便蘊含了「效法」的想法,那麼被推崇的藝術品好像應該代表的是某種客觀的美,為什麼某些人主觀上卻會覺得不美?

在這個難題轉換上,我們把原本單純的一些提問,變成了一個主觀美與客觀美相互衝突的難題。

這一個難題和以上一連串的問題足夠我們來鋪陳出文章的問題意識,以下用剛剛以上討論的內容跟大家分享我自己面對這個題目組織出來的問題意識:

1、前提:美,是區分藝術品與其他人造物的關鍵

2、然而,所謂客觀被機構、集體制定的美,不一定所有人都覺得美。

3、此外,表面上覺得不美的東西,也有能力對我們產生吸引力,讓我們好奇、喜愛、想接近了解。因此,藝術品的美也許不在於表象上社會對美所形成的刻板條件,而是激發喜愛、仰慕、尊崇這類感受的能力。

4、因此,一個製造物是在激發出這類感受的那個剎那才成為藝術品,就像法國藝術家馬歇杜尚非常有名的作品「泉」,本身就只是一個小便斗,只有在透過呈現這樣一個物件來表達藝術展覽的內在荒謬性而驚豔觀眾這那個霎那,它才成為了藝術品。但對於無法欣賞的觀眾,這件所謂的藝術品,就仍然只是一個小便斗。

5、結論:藝術品必然美,因為作為藝術品它一定在某個時刻激發了某些人的美感經驗,然而它既不一定符合表象上美的條件,也不一定對每一個個人來說都美。

※ 本文為出版社提供之文摘,摘自孫, 有蓉. (2020).  笛卡兒的思辨健身房. pp. 202-210.

※ 本書 6/29 各大通路開放預購,7/6正式上市;敬請期待新書講座。

皇冠旗下的平安文化有限公司以出版非文學作品為主。近年台灣非文學市場幾本最具代表性的經典暢銷書均出自平安文化的手筆,包括:陳安之《超級成功學》、嚴長壽《總裁獅子心》、賴東進《乞丐囝仔》、林建隆《流氓教授》等等。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