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少了知識德性,批判思考只會淪為譁眾取寵的才藝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少了知識德性,批判思考只會淪為譁眾取寵的才藝

《哲學家是這樣思考的》書摘
三十多年來我不斷鑽研和著述哲學,也時常與哲學家同儕交流切磋,最大心得就是若缺少了知識德性這個 P 因子,所謂批判性思考的技巧會淪為譁眾取寵的才藝,用來炫耀個人聰敏或壓制他人言論。而我希望能在思慮周延與能言善道之間做出區隔,因為聰明但不具備 P 因子的思考者其實索然無味,對於用哲學幫助人類理解世界與彼此的重要使命沒有貢獻。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朱立安‧巴吉尼 (Julian Baggini)

聰明人總在蠢事犯錯,精明者自以為不會栽在小事。城府越深,中的計就越簡單。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

人類喪失了理性,抑或我們從未具備理性? 各個年代都會有人長吁短嘆理智式微,今時今日這種意見似乎更加猛烈頻繁,絕望感更甚往昔。然而,回顧歷史,其實很難想像其他時代的社會能夠比現在更加理智:難道是多數人不識字無法讀書的時代? 還是言論受到教會與政府嚴格箝制,書本昂貴一般百姓負擔不起的時代? 宗教或政治異議者會被送上絞刑臺的時代? 或者科學知識淺薄、謬論主宰人心的時代? 不過五十年前,一般人主要的資訊來源仍是立場偏狹的報紙、為數不多的電視與廣播電臺,沒有維基百科只有公立圖書館,而且館藏並不豐富,檢索效率非常低。

哲學家是這樣思考的:讓人變得更理性、更聰明、更良善的十二個思考原則
精英分子總是試圖將自身所處的時代形容得最為頹廢不理智。相較之下,哲學家則發現人類理性的積弊既多且深,認為慎思明辨確實是當務之急—因為慎思明辨永遠重要,也永遠必須在當下。該導正的扭曲思維並非只存在於過去,此時此刻一樣多,從舞臺邊緣移至中心的包括:陰謀論、氣候變遷否定論、疫苗懷疑論、偽科學療法、宗教極端主義。值此同時,過去的主流價值似乎仍在迷航:英女王詢問氣餒的經濟學家為何沒能預見二○○八年的金融危機,她的困惑不亞於自己代表的子民。氣候變化則恰好相反,災難明明近在眼前,無需高深學識也能看透各國領袖都在紙上談兵白費工夫,最後是由瑞典少女格蕾塔.童貝里 (Greta Thunberg) 出面發難。此外,許多教育普及、社會富裕、工業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巴西、匈牙利,都有數百萬選民捨棄傳統政治,任憑仇恨與民粹操弄。

所幸也有許多例子證明人類思想依舊向前邁進。我們發揮創意和智慧,快速開發 COVID-19 疫苗,大量降低赤貧人口,也深刻理解到種族歧視、仇女、恐同這些心態違反理性且危害社會。

若想精進思維,過去一千年裡專門研究健全思考 (good thinking) 的哲學家相當值得參考。正因為這個時代的人們陷溺於創新改革,更有必要回顧先人留下的寶貴教訓,理解為何有些道理歷久彌新。當然並非每位哲學家都會同意我所寫的每句話,因為哲學家就是連(或者說尤其)最根本的問題也會提出不同的觀點。再者,世上不是只有哲學一門嚴謹的學問,而且哲學家同樣有可能思慮不周。但哲學的特殊之處是將思路明晰放在第一順位,其他學門則採取更為具體的形式,例如:自然科學著重實驗、經濟學著重數據、人類學著重參與觀察 (participant observation)、史學著重史料、考古學著重文物等等。哲學家不從特定管道汲取知識,反而樂於擺脫思維上的安全網,因此最適合在沒有專門學科輔助時完善人類的思考。

不過一般人口中的哲學原則都遺漏了最重要的部分。初入哲學者通常學會了邏輯推理、應該避免的謬誤、歸納與溯因的差異等等。這些內容很重要卻還不夠,就好比駕駛,有駕照的人會換檔也會看速限,然而好的駕駛與不好的駕駛的主要分別不在於技術或法規,而在於態度,也就是對於妥善駕駛的注意及努力、對其他用路人的關心。思考也一樣,除了技術也重視態度。

態度是哲學的X因子1,又或者基於是哲學 (philosophy) 可以稱為 P 因子。態度造就優秀哲學家在同樣深諳原則但缺乏洞見的同儕之中鶴立雞群。P 因子與 X 因子一樣是無法精確定義的要素,更接近是一種「德性」(virtue)。此處德性一詞並非意指做善事、吃有機麥麩,它在古希臘語的哲學意涵是指有益於生活及思考的習慣、態度或人格特質。「德性知識論」(virtue epistemology) 主張良好的思考並非電腦能夠執行的形式程序,必須建立在特定的思考習慣和態度之上。相較過往,過去數十年間,知識德性 (epistemic virtues) 更加受到哲學圈的關注,但力道與宣傳還不夠。而今時機已然成熟,應當正視知識德性在完善思考中具有核心地位。

三十多年來我不斷鑽研和著述哲學,也時常與哲學家同儕交流切磋,最大心得就是若缺少了知識德性這個 P 因子,所謂批判性思考的技巧會淪為譁眾取寵的才藝,用來炫耀個人聰敏或壓制他人言論。而我希望能在思慮周延與能言善道之間做出區隔,因為聰明但不具備 P 因子的思考者其實索然無味,對於用哲學幫助人類理解世界與彼此的重要使命沒有貢獻。

我關心的不只是如何培養優秀的哲學家,更希望完善的思維能普世通用。因此本書不只提供哲學議題與哲學家觀點,也會著墨如何將哲學的思考習慣帶入政治與日常生活作為立身處世之道。

書中引述多年來我為書刊專文與數十位世界頂尖哲學家、思想家所進行的訪談,其中許多人有意無意離題聊到自己的工作模式,等同介紹了完善自身思考的實務操作,重要性不下於談話主題。我也會引用古往今來的精彩哲學著作,儘管由於個人教育背景而以西方哲學為主,然而其原則具普世性,偶爾提及其他地區的哲學時也能相互輝映。必須補充的是,即使我在書中引用不少傑出的女性哲學家,比例上依舊呈現父權色彩,不過這僅僅因為過去的人類社會裡,女性在哲學上的發聲機會較男性少。

我將在書中探討許多有志於思考訓練者容易落入的陷阱。推理是一種工具,縱使立意良善仍有被誤用和濫用的可能。德性知識論的特點之一是講求警惕與虛心,我們該對自詡是優秀思想家的人多加留意,真正天才鮮少因自身光彩而暈了頭。

市面上有許多指導大眾「聰明思考」的書籍,但我想另闢新途,所以不會避談好好思考有多麼困難。若粉飾太平故作輕巧,怎能真正期望讀者有如哲學家一般思考? 糖衣包裹太多更是會排擠養分、徒餘甜膩。現代人生活緊湊,總希望化繁為簡、節省時間,特別容易受到捷徑或速成的誘惑。可是思考這個行為十分容易達到效率極限,於是落入挖東牆補西牆的窘境。其實該刪減的就是刪減本身,一味刪減沒有好處,與其追求簡化,不如先學會正確的做法。

思考也可以透過練習越做越好,若本書不提供大量心智作業就毫無用處。例如:每章開頭引用的杜斯妥也夫斯基就是思考訓練的好機會,可別當作社群網路的迷因、無條件同意的格言警句,以為分享按讚就了事。我希望讀者能自己判斷那段話與那一章是否有關,以及兩者脈絡如何銜接。

包含劍橋大學在內,很多大學的哲學系所宣揚哲學家最適合「傳授」思考技巧,儘管我自己也提倡哲學,卻對此說是否必然成立有所質疑。2西塞羅 (Cicero) 有句名言:「無論多荒唐的事,一定能在某個哲學家嘴裡找到。」一個尷尬的真相是,很多哲學家脫離了專攻的領域就表現不佳,譬如哲學巨擘伯特蘭.羅素 (Bertrand Russell) 在二十世紀之初曾經撰文探討邏輯,然而竟成為該領域史上最壯觀的失敗案例。正如為他作傳的雷.蒙克 (Ray Monk) 所言:「羅素在哲學之外的許多著作都顧此失彼、胡言亂語……基於他個人偏見,沒有將主題的方方面面都納入考量。」因此本書中某些場合我也會提醒大家何時不該學習哲學家的思考模式,至少別模仿某時期的某某哲學家。

我無法擔保讀過本書的人就能成為優秀的思考者,可是大家沒成為頂尖選手不也明白梅西或 C 羅在足球場上多厲害? 同理可證,即使我們不是孔子或康德,也能欣賞與學習他們的智慧。與其幻想自己與先賢並駕齊驅,不如踏踏實實活出最棒的自己。

※ 本文為商周出版提供之文摘,摘自Baggini, J. (2023).  哲學家是這樣思考的. pp.7-12。

  • 1. 譯按:X-factor,即決定優劣勝敗的「不安定因素」。
  • 2. 劍橋大學哲學系的網站有一整個頁面討論「可傳授技巧」
商業周刊出版社(Business Weekly Publications) 創立於1987年,原為商業周刊雜誌的出版部門,初期以出版商管專業書籍為特色。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