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田幾多郎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西田幾多郎

西田 幾多郎, にしだ きたろう
1870CE 5 月 19th to 1945CE 6 月 7th
石川県宇ノ気町

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哲學家,西田融合歐洲哲學與亞洲思想,開創了日本的哲學學科。他以「場所邏輯」為核心,探討自我與世界的非二元關係,並對文化哲學及佛教思想的哲學闡釋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西田幾多郎是二十世紀最重要和最具影響力的日本哲學家,開創了京都學派。他的哲學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開創性:在日本確立了如同歐美所實踐的那種創造性的哲學學科;透過將歐陸哲學注入亞洲思想資源而豐富了哲學研究;為東亞佛教思想的哲學處理提供了新的基礎;提出了關於自我和世界的新穎理論,對於當代哲學思考具有豐富的意涵,並且與生態學以及物理學哲學和歷史相關。

西田的第一本著作、也是成名代表著作是《善的研究》(《善の研究》,1911),西田的作品也因其晦澀的風格、極度抽象的表述以及詳盡但偶爾陷入僵局的研究而令人感到困惑。西田曾評價自己的工作說:「我一直是一個礦工;我從未設法提煉礦石」。因此,簡潔地呈現他的哲學成就將需要廣泛的選擇、解釋和澄清。

西田的整體哲學計畫可理解為試圖恢復經驗和意識中賦予邏輯的嚴謹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嘗試。這個計畫的發展方向與心理主義完全相反,心理主義會將邏輯歸結為個體心靈或大腦的偶然性。它也不同於將純粹邏輯確立為一個自我解釋領域的努力,因為西田堅持經驗的起點,這一優先性的觀點,與胡塞爾的現象學和詹姆斯的激進經驗主義相同。

我們可以將西田的哲學描述為「現象學的形上學」,因為它普遍化了第一人稱的經驗,也可將其視為一種邏輯形式的本體論,因為他探究了這些形式的經驗基礎,但需要加以限定:儘管西田提出了一個此類形式的統一來源,但該來源既非排他性的也非肯定的;換句話說,該來源本身不能被一元地描述為一個單一的、更基本的形式或事物。西田最終將這個來源稱為「無」(nothingness),這個概念讓他在亞洲傳統中尤為突出。他標誌性的「場所邏輯」將絕對的無表達為一種不僅將世界及其中的一切置於背景中,而且也將我們用以概念化它的術語或邏輯形式置於背景中的方式。

他的興趣引導他發展出一種文化哲學,而他作為日本首屈一指的哲學家的地位,也導致政府官員在 1930 年代末和 40 年代初要求他為日本的擴張主義辯護。他最後的論文重新詮釋了自我意識的意義,並概括了他關於世界和自我作為相互反映和創造的非二元論述。

西田幾多郎在世時經常在京都大學旁的琵琶湖疏水畔散步,該步道後被稱為「哲學之道」,是日本知名景點。

分享

相關人物

Chin-sui Hwang
石川県宇ノ気町
日本
Leaflet | Map data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