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希特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費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CE 5 月 19th to 1814CE 1 月 27th
Rammenau

德國哲學家費希特出身貧寒,卻憑藉才華獲得教育,最終成為先驗觀念論的重要發展者,他試圖將哲學體系建立在主體性之上,並廣泛探討倫理、法律及宗教等領域。儘管生涯多舛,學術觀點引發爭議,但他對德國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並在教育和民族認同等議題上展現其思想的實踐關懷。

費希特受到康德的啟發,在十八世紀的最後十年發展出一種經過徹底修正且嚴謹系統化的先驗觀念論,他稱之為「科學知識論」(Wissenschaftslehre),該理論(至少在其早期且最具影響力的版本中)最顯著也最具爭議性的特徵,便是費希特試圖將他的整個體系建立在純粹主體性的概念之上,或者如費希特所言的「純粹自我」。他在耶拿大學(1794–1799)任教期間,費希特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精密的先驗體系,涵蓋了科學哲學、倫理學、法律哲學或「權利哲學」以及宗教哲學。

費希特出身貧寒,在一位男爵的資助下接受教育。費希特受到康德哲學的影響,曾撰寫過一份關於康德哲學的手稿,他在其中得出結論,認為唯一與批判哲學相一致的啟示就是道德律本身。康德對這位默默無聞、貧困年輕人的才華印象深刻,主動提出安排出版費希特的手稿,該手稿於 1792 年由康德自己的出版商出版,標題為《試論一切啟示批判》(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然而,這部著作的第一版,由於一些從未得到令人滿意解釋的原因,在沒有作者署名和序言的情況下出版,並很快被廣泛譽為康德本人的著作。當其作者的真實身份被揭露後,費希特立即從完全的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哲學界的名人。

費希特的哲學通常被納入更廣泛的德國觀念論的歷史脈絡中。謝林黑格爾都批評它是一種片面的「主觀」唯心論和「反思哲學」的主要例證,費希特的科學知識論幾乎普遍被視為「從康德到黑格爾」這架階梯上一個已被超越的階梯,因此僅被賦予純粹的歷史意義。儘管在那段時期科學知識論可能被忽視了,但費希特並沒有完全被遺忘,他仍然作為《告德意志民族書》的作者而具有影響力,並交替地被譽為和被斥為現代泛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奠基人之一。

費希特的命運似乎與德國的命運緊密相連。尤其是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期間和之後的漫長時期裡,對費希特的討論幾乎完全是在德國政治和民族認同的背景下進行的,而他的哲學則往往被視為一種怪異或滑稽的思辨偏差,與當代哲學毫無關聯。當然,也有一些學者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認真地將費希特視為一位哲學家,並為他的思想研究做出了持久的貢獻。但是,費希特研究的真正繁榮僅僅出現在過去的六十年裡,在此期間,科學知識論再次成為深入哲學審視和熱烈的全球性討論的對象——歐洲、日本和北美成立了大型且活躍的致力於費希特的專業學會就證明了這一點。

當代許多最優秀的費希特學術研究的重點已經轉向他的後期文本,這些文本對於早期幾代讀者來說完全是未知的。

分享

相關人物

Hegel
Schelling
Josiah Royce (1855–1916)
Royce
Rudolf Hermann Lotze
Lotze
Friedrich Schlegel (1772–1829)
Schlegel
Rammenau
德國
Leaflet | Map data ©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