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邏輯?」對這個問題,人們往往會這麼回答:自己的論述以及思辯能力可以更嚴謹、可以更快發現別人在論述上的謬誤、思考可以更有條理和清晰……。但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其他的回答嗎?
冀劍制的這本《邏輯謬誤鑑識班》就提供了另一個相當公允的回答。基本上,如果我們學邏輯,只是為了思考更清楚,然後指出別人的謬誤,這本書會讓你明白這種學邏輯的態度恐怕有點問題。最妙的是,作者透過簡單的邏輯學課程,讓讀者明白哲學最初的效用——認識自己。
全書簡要
認真來講,我一直覺得要對邏輯學相關的哲普書籍寫書評或心得,通常不大容易。因為對我來講,邏輯學,即便化成哲普類書籍,內容依然是跟數學差不多的東西,實在沒什麼好寫的。我記得之前有針對一本《是邏輯還是鬼扯》寫過書評,那整本就是在講邏輯謬誤,而這一本《邏輯謬誤鑑識班》,則是除了邏輯謬誤外,多花了兩個部分講形式邏輯。
邏輯學簡單可以劃分為形式邏輯與非形式邏輯兩大部分,這本書的第一部分就是在介紹非形式邏輯的謬誤。所謂的非形式邏輯,粗略的說,就是難以用邏輯形式表達的語言推理,我們日常生活所說的話很多屬於這一類;在這之中所產生的謬誤,就是非形式邏輯的謬誤。這種謬誤的類型有一大堆,名稱也一大堆,例如我們常聽到的「以偏概全」,就是其中之一。通常這個部分,也是初入邏輯學的人最喜歡之處。
這本書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就是在講形式邏輯。所謂的形式邏輯,在我看來(或許你讀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覺)根本就和數學差不多,其中存在的差異,就是形式邏輯是在計算我們的論證和思想。而前面所提到的非形式邏輯,只要它可以化成邏輯形式,那麼我們就可以用形式邏輯的方式計算它。意即,將語言化成一堆奇奇怪怪的符號,然後用近似數學的方式演算它。這個部分,對大多數人來講就顯得無聊許多了。
邏輯謬誤的偵錯神經是可以訓練的,就作者的意思來看,一般人在學會這兩種類型的邏輯後,偵錯的能力或多或少被提升,但若要真正達至爐火純青,則需要不停的自我磨練。換個方式說,邏輯偵錯的能力是種類似心算的能力,只不過我們常提到的心算專指數字計算方面,而不是思想方面。然而邏輯偵錯能力一旦熟練後,我們的偵錯神經將會越來越細膩,也就是你會越來越容易抓出所謂的邏輯謬誤。
可是,如果一個人經過一場邏輯的洗禮後,其思考再如何縝密,對於謬誤的偵錯神經再如何高,卻只能抓出對方思想上的謬誤,而無法用來看出自身的謬誤,我想,就這本書的立場來看,只代表邏輯沒學好。
為什麼要學邏輯?
我一直很喜歡這本書的最後一個部分,我認為它就是在回應「為什麼要學邏輯?」這個問題。
記得之前在哲學新媒體的活動裡,有個與會者說他班上有位男同學,喜歡模仿一些哲普工作者的言論,然後在班上四處抓人言語裡的邏輯謬誤處,讓被抓的人顯得很笨、自己顯得很聰明。
當我聽完這個故事後,我對這個男生下的評語是:他東西只學一半,沒學全面。正如本書作者冀劍制在書裡這麼說:
事實上,謬誤的辨識其實並不難,比較難的反而是一顆開放的心,當我們內心不由自主地想要否認自己的謬誤時,謬誤的辨識只會變成一種尋找別人出錯的知識,而不是一種自我反思的能力。
這段話提醒我,邏輯學只是我們思想的一個工具,這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理清不同的思想——甚至是自己的思想。全書最後一部分的三章裡,作者就是在談妨礙我們偵測謬誤三種情況,或者也可以說成,所有人會犯的三大謬誤 :情緒障礙、誤解、跳脫思想框架。
「情緒障礙(的謬誤)」,指出了大多數的人其實都不喜歡被指出謬誤或者羞於承認自己的謬誤。事實上來講,人們往往習於發現他人的謬誤,卻對自己的謬誤無知。然而哲學家在一場論辯的過程中抓出對方的謬誤,並不是將「抓謬誤」這件事當作目的,而是一個認識自己觀點缺陷之處的方式。也許只有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也會出現謬誤時,才不會因為情緒的關係而自我欺瞞,使得自己看不見真相。
「誤解」也是我們常犯的一項謬誤,最常見的原因是我們沒弄懂對方所表達的真實意涵,用一句俗話來說,就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作者指出這和句子的主觀意義與客觀意義相關聯。根據作者所說,所謂「主觀意義」就是簡單言之就是說話者本身的意思,而「客觀意義」就是句子本身傳到聽者的意思。誤解的產生就是我們往往沒有把握住句子的主觀意義,這一點在對話時不得不注意。
「思想框架」,大概是很多學習思維的人會感興趣的主題。大多數時候,我們學習思考,就是為了要擺脫掉自身的思想框架。但作者在談論思考框架這一章裡提醒我們,這種框架對我們的思考依然有其必要性,所以沒必要執著於破除所有的思考框架。面對自身思考框架的最佳態度,就是明白自身是用怎樣的框架思考,在面對不同的框架碰撞時,要能夠跳出來檢驗自身的框架形成過程,就如同面對自身的思考謬誤一般。這樣才有可能產生真正的溝通與有意義的對話。
結語:邏輯學與認識自己
讀完這本書後,我一直有種「作者在告訴我學邏輯是為了要認識自己」的感覺。因為他在書中的後記裡告訴讀者,即便這是一本講邏輯謬誤的書,書中的內容依然有謬誤之處,這些謬誤有的是冀劍制自己故意留下的,有些或許是他無意犯下的。可能你會認為這是此書的缺點,但我認為這是此書的優點所在。因為作者不是將自己擺在一個高處平台和讀者對話,而是親自實踐證明自己所說。這是一個謙虛的態度,從另一個角度看,也是認識自己的展現。
我們永遠都會有犯下謬誤的可能。不論是學校的老師、父母、學者或專家等等,只要是人,都會有犯下謬誤的時候。有些謬誤無傷大雅,有些謬誤會帶來麻煩與誤解,可是誠如作者所說:
在此再強調一次,有謬誤並不丟臉,而且也不一定是壞事,但是,當有謬誤而不自知時經常會是一件壞事。
哲學是需要對話的學科,這個學科最早的格言是「認識你自己」。整體來想,或許我們可以說真實的智慧就是認識自己,而對話,就是幫助你我認識自己的方式。一般而言,對話分兩種,一種是與他人對話,另一種是與自己對話;與他人對話這件事其實很平常,但以第三者角度審視自己想法的這種「與自己對話」,基本上需要相當的哲學與邏輯的訓練方能增進。如果你是稍微受過思考訓練的人,或者是思維還算清楚的人,要抓住別人話中的謬誤,或許不是件難事;但如果我們只能抓出別人的謬誤,卻無法承認與發現自己的謬誤,我想這樣的人不僅離認識自己還很遠,恐怕也不見得是真正思維清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