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諸噁心感的政治讓我們無法清楚思考,也說不出來我們想要或是不想要管制什麼,而這種管制/不管制究竟又有什麼好理由。為什麼這個領域的想法如此不理性,另外一個原因是關於隱私(和其限制)的概念過於混亂,如果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這裡所作的區分,並且避免不理性擾亂了對於「私下」的理解,相信情況就會很好多。
——從噁心到同理. pp.288-289
(2018).
想像一下你正在小吃店吃午餐,店裡的新聞台正在播報警方破獲黑心油品工廠的消息,這家工廠出品的油都是從餿水油提煉的,而負責人堅稱不會人體造成任何問題。你看了一眼小吃店後方堆置的空油筒,赫然發現都屬於黑心油品工廠的牌子......。
你會繼續把午餐吃完嗎?還是會升起一股噁心感,想趕快找個地方吐一下?
在納思邦的《噁心與同理》一書中,她指出這種「投射的噁心感」延伸的範圍是經由社會規範塑造出來,幾乎所有社會都至少把一些人或團體界定為令人噁心的對象,像是印度種姓制度下的賤民、納粹時代下的猶太人,種族主義者看不起的少數族群或者異性戀男性眼中的男同性戀者。
許多人會主張噁心感中蘊含著某種「智慧」,人類天性告訴我們哪些東西或行為是應該避免、甚至是「錯誤」的。在同性婚姻的論戰中,反對者的理由往往涉及這種「投射的噁心感」,深怕不同的性傾向會滲透、汙染了異性戀婚姻的聖潔性。在《噁心與同理》中,納思邦仔細地分析這種「嫌惡政治迷思」背後的緣由,指出噁心感不該是我們立法禁止某些性自由或同性婚姻的理由——這樣做不僅傷害了個人自由,更抵觸了憲法的平等保障原則。
在讀過彌爾的《論自由》後,我們來看看納思邦如何從心理、道德與法律的面向捍衛個人在親密關係與婚姻上的自由與權利。
本月選書:從噁心到同理.
(2018).在這場讀書會裡,我們要討論的幾個主題是:
- 噁心感真的蘊藏著某種「人性智慧」嗎?抑或全然是社會建構的感覺?
- 法律或政策什麼時候能訴諸噁心感而訂定、什麼時候又不行?界線在哪裡?
- 性傾向或同性婚姻屬於彌爾的「涉己行為」概念所要保障的個人自由嗎?
- 如果關於涉己行為的「想像」會引起他人不快或反感,這可以是立法禁止的理由嗎?
活動資訊
導讀人:鄭凱元(中正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 / 03 / 21(日),下午 2:00 - 5:00
地點: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 165 巷 6 號)
費用:
- 早鳥票: 300 元/人 ( 2021/ 2 /18 ~ 2021/ 3 / 13 發售 )
- 單場讀書會: 400 元/人 ( 2021 / 3 / 14 ~ 3 / 20 發售 )
- 半年套票: 1,500 元/人(購票日起一年內可選擇參加 6 場次)
- VIP:僅限前此已購買年票者以及「熱愛智者」年繳方案訂閱者使用報名,需審核
- 備註:以上費用均已包含活動場地低消,可享用飲料一杯。
報名方式:活動通線上報名(或見下方線上報名表)
名額:12 人
退費說明:本活動不退費,活動期間因故無法參加者,可提早聯絡主辦單位轉讓票卷給他人使用。使用半年套票者可於活動舉辦前取消報名,將已報名的票卷延至後續場次使用。
報名截止:2021 / 03 / 20 23:50 或額滿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