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訃聞】科學哲學巨擘哈金辭世 | 哲學新媒體
訃聞

科學哲學巨擘哈金辭世

加拿大哲學家伊恩·哈金 (Ian Hacking) (1936-2023) 因每況愈下的健康,於今年五月十日離世,享壽 87 歲。哈金專攻領域包含科學哲學、機率哲學、數學哲學、語言哲學、心理疾病哲學、社會建構論以及歷史哲學等等,曾於 2007 年受邀來台灣訪問,並針對不同主題講授四場系列演講。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伊恩·哈金 (Ian Hacking) (1936-2023) 因每況愈下的健康,於今年五月十日離世,享壽 87 歲。哈金為加拿大哲學家,專攻領域包含科學哲學、機率哲學、數學哲學、語言哲學、心理疾病哲學、社會建構論以及歷史哲學等等。1

生平與著作

哈金在加入多倫多大學 (1982) 之前,曾在史丹佛大學 (1975-1982)、劍橋大學 (1969-1974)、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1964-1969)、維吉尼亞大學 (1961) 和普林斯頓大學 (1960) 擔任職位,並在多個機構擔任過訪問學者。他還擔任法國學院 (Collège de France) 的「科學概念之哲學與歷史」(Philosophie et histoire des concepts scientifiques) 主席 (2000-2006)。他在劍橋大學波蘭哲學家 Casimir Lewy 的指導下, 於1962 年獲得博士學位,也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摩爾  (G. E. Moore) 的學生,在此之前於劍橋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哈金總共有 13 本著作,其中包含《統計推論的邏輯》(The Logic of Statistical Inference) (1965)、《機率的出現》(The Emergence of Probability) (1975)、《為何語言對哲學重要?》(Why Does Language Matter to Philosophy?) (1975)、《表徵與干預》(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Introductory Topics in 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1983)、《馴服偶然》(The Taming of Chance) (1990)、《重寫靈魂:多重人格和記憶科學》(Rewriting the Soul: Multiple Personality and the Sciences of Memory) (1995)、《瘋狂的旅人:關於短暫性精神疾病之實在的反思》 (Mad Travelers: Reflections on the Reality of Transient Mental Illnesses) (1998)、《什麼的社會建構?》(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What?) (1999)、《歷史本體論》(Historical Ontology) (2002) 和《為什麼會有數學哲學?》(Why Is Ther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at All?) (2014) 等,許多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2

哲學思想與貢獻

哈金的哲學貢獻繁多且極具影響力,特別是他對於機率、統計、實在論、心理學,以及社會建構論等領域的研究。

哈金的早期研究專攻於機率 (probability) 和統計推論 (statistical inference) 。在《統計推論的邏輯》中,他指出從 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機率和統計的出現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科學研究。而在《機率的出現》,哈金則透過深入研究機率的歷史和哲學基礎,揭示機率概念的演變以及它如何塑造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對於我們理解科學、統計學和知識形成的過程有著深遠的啟示。

除了機率與統計之外,哈金的元項實在論 (entity realism),在哲學界也有很大的影響力。元項實在論主張,只要人們能夠對一個假定(無法被直接觀察)的元項 (entity) 展現出具有影響力的因果知識,像是有辦法操弄該元項並利用它干預其他現象,那麼,我們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此元項的實在性。元項實在論與克里普基 (Kripke) 和帕特南 (Putnam) 的因果指稱理論 (Causal theory of reference) 兼容並蓄。原因是根據元項實在論,即使關於元項的理論或性質描述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我們仍然能指稱到同一個元項,此理論能確保我們對該元項的認知許諾具有穩定性,不會隨著理論的變遷而變化。3

針對語言和社會建構的探討,哈金在《為何語言對哲學重要?》中提出語言作為思考和知識建構的基礎。書中除了探討語言如何影響我們的觀點、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之外,也解釋它如何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理解和描述,並進一步指出語言使用和語言遊戲在哲學辯論中的重要性。《什麼的社會建構?》一書則透過具體例子來支持他對社會建構主義的觀點。不論是心理疾病、性別,或是遺傳學等領域,他指出許多科學概念或理論是如何受到各種社會慣例、價值觀,或是文化背景所影響。

哈金在哲學界獲得許多榮譽,像是 2002 年的 Killam Prize、2008 年由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委員會頒發的卓越研究金獎 (Gold Medal for Achievement in Research)、2009 年的赫爾拜獎 (Holberg Prize),以及 2014 年的巴仁獎 (Balzan Prize)

哈金與台灣學界的交流

哈金曾於 2007 年受邀來台灣訪問,並針對不同主題講授四場系列演講,題目分別是〈論科學理性的歷史根源〉、〈數學對象來自何處?〉、〈思考與實作的實驗室風格〉,以及〈實在論與反實在論〉。講稿隨後修訂彙整成《科學理性》(Scientific Reason),由臺大出版中心出版。演講之外,哈金也在一場配合他訪台所舉辦的「Hacking、實驗室科學和STS」工作坊4中,與不同學術領域的台灣學者進行交流。該工作坊的內容與對話刊於〈《科技、醫療與社會》,第7期〉。

曾規劃並參與該工作坊的科學哲學家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在獲知哈金逝世的消息時表示

Hacking 的科學實驗哲學開啟了我的眼界,他的科學實在論論證的方式,也十分有力地說服我,他可以說是影響我最深的西方科學哲學家。我現在作的科哲,都是沿著他開闢的方向而前進。In a strong sense, I am a Hackingian.

哈金的思想將持續成為哲學思考的指引

赫爾拜獎的官方網站在哈金的介紹文中,恰當地總結哈金的哲學思想:

…… 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有個貫穿他所有作品的觀念:科學是人類的活動。科學始終是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創造出來的。要理解現今科學為何如此,僅知道它是「真實」(true) 或被驗證 (confirmed) 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了解它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

哈金辭世同日,多倫多大學哲學所也發表哀悼文章,紀念哈金對哲學界的貢獻。文中寫道:

哈金著實是這個領域的巨擘,也是一名傑出的學者。他的卓越奉獻和創造力改變了學術界以及公眾對人類生活中之根本問題的討論。他的離世不僅在所有認識他的人的生命中留下巨大的空缺,在哲學界和科學史界也是如此。他的思想影響力仍十分強大,並將在未來繼續作為許多哲學思考的指引。

  • 1. 詳細介紹可以參考 Daily Nous 的報導
  • 2. 更多資訊可參考哈金的著作整理
  • 3. 更多相關說明,可以參考史丹佛哲學百科對於科學實在論的辭條 的 2.3 段落特別針對元項實在論的解釋。
  • 4. Workshop on Hacking, Laboratory Science and STS,由 〈STM 期刊〉、中正哲學系、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共同主辦。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