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自我的追尋:倫理學的心理學探究

  • 難度
    3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佛洛姆, 埃里希 ; Fromm, Erich
    譯者: 林, 宏濤
    出版社: 木馬文化
    出版年份: 2015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法蘭克福學派重量級學者佛洛姆,逾半世紀暢銷人本倫理學經典之作

    認識自己、為自己而活,創造幸福人生的必修教材

      怎樣才會快樂?什麼才叫生活?



    本書為《逃避自由》的續篇,不但補足了前書的論點,提出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解套方案,更從倫理學入手,將觸角延伸至對人生幸福面的整體觀照,是理解佛洛姆理論不可不讀的書單之一。



    承繼《逃避自由》的論述:現代人缺乏心理資源來應對個體化和社會化之後的孤單不安狀態,因此寧願放棄自由,將決定權奉還給各種權威。佛洛姆強調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假外求,而必須落實到自己本然的性格與潛能,並發揮創造力,如此才能體現真正的自我。同時,以健康人性為基礎所衍生的道德倫理和價值判斷,必然能夠引導全人類走向良善的面向,開創利己利人的社會文明。



    本書是同時也是「性格學」上的重要著作,佛洛姆歸納出五種現代人的性格原型,包括「依賴性格」、「掠奪性格」、「囤積性格」、「市場性格」和「生產性格」,前四者都是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被現代社會不良影響而塑造出來的負面性格,唯有最後一種「生產性格」,是健康人生不可或缺的特質。



    佛洛姆重申「人本倫理」的價值,闡明社會倫理的規範應以人性為基礎來發展,他將倫理學融入心理學的探討是一大創舉,最終以理性為依歸,認為每個人都有擁有幸福的權力,以及愛人的能力,証成「認清自我,努力做自己,為自己而活」,實為成就美好人生的唯一途徑。

    作者簡介

    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



    本世紀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和哲學家,是精神分析文化學派中對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影響最大的學者。他擅長以社會學角度看待現代人的心理與行為,試圖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理論來改善現代人的處境和精神狀態,同時也是人文主義倫理學的倡導者。



    佛洛姆的理論調合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綜合人學的微觀與社會學的宏觀面向,而形成一種批判性的社會心理學,是現代美國心理學研究獲致重大發展的關鍵性人物。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自我的追尋》、《愛的藝術》、《健全的社會》、《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對人的破壞性之研究》等。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目錄

推薦序——才要出發去找答案——人渣文本
 
前言

第一章:問題

第二章:人本主義的倫理學:生活藝術的應用科學
一、人本主義倫理學和威權主義倫理學
二、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倫理學
三、人的科學
四、人本主義倫理學的傳統
五、倫理學和精神分析

第三章 人性和性格
一、人的處境
二、人格

第四章:人本主義倫理學的難題
一、自私、愛己和利己
二、良知,人的回歸自我
三、快樂和幸福
四、信仰作為性格特徵
五、人的道德力量
六、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的倫理學,普世和社會內部的倫理學

第五章 今日的道德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