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思想論 | 哲學新媒體

您在這裡

原始佛教思想論

新譯本
  • 難度
    0
    評價
    尚無評價
    作者(群): 木村, 泰賢
    譯者: 釋, 依觀
    出版社: 臺灣商務
    出版年份: 2019
將本書加入書庫,請先登入網站
  •  東亞現代佛學研究權威——木村泰賢 重要鉅著
      近百年來最佳「原始佛教」思想論

      一代日本佛教學者 木村泰賢(1881-1930)全面闡明原始佛教思想的經典,
      更獲當代日本最頂尖的宗教學者——山折哲雄 專文讚賞

      「原始佛教」是指佛住世至佛滅後百年之間,小乘諸派未分派之前的佛教。木村賢泰認為研究「原始佛教」,主要目的在於探求「真正的佛說」。

      關於原始佛教,雖有種種研究,但對於思想上的處理,大抵只針對經典文句的表面作解釋,而本書直接深入探究原始佛教思想,嚴格吟味佛教思想與當時各種思想的交涉。以佛教三寶──佛法僧中的「法」為全書的論述中心,寫出原始佛教的新論,並找出其中成為日後大乘佛法教理思想的相關線索。

      在本書中,木村泰賢除了闡明佛陀本身有關大小乘的立場,對於佛教思想的歷史研究也頗有貢獻。在處理各個主題時,雖引證種種經文,但並非只做表面解說,而是更積極嘗試探求人性深處的內在意義與價值,期望以新鮮的面目呈現原始佛教的精髓。

      譯者釋依觀的全新中文譯本,流暢且精準,即便難解的專有名詞,也都採現代佛學著作常用的譯法,故能清晰而親切地貼近臺灣讀者的閱讀習慣。

    作者簡介

    木村泰賢(1881-1930)
    生於日本岩手縣,日本曹洞宗僧侶,為岩手縣東慈寺住持。佛教學者,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文學博士與教授。後歷任曹洞宗大學(今駒澤大學)講師、日本女子大學講師、東京帝國大學講師。1918年,以《印度六派哲學》一書,獲得日本學士院恩賜獎。他是日本研究印度哲學及佛學的權威,著有《印度哲學宗教史》、《印度六派哲學》、《原始佛教思想論》、《阿毘達磨論之研究》、《人生的解脫與佛教思想》等,歿後出刊的《木村泰賢全集》六卷到現在仍對佛教學界有莫大的貢獻與影響。

    譯者簡介

    釋依觀
    臺南人,十八歲剃度,就讀於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剃度恩師是星雲大師。曾參與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以及嘉豐出版社的《廣說佛教語大辭典》之編纂。出版過的翻譯書籍有:《梵我思辨:木村泰賢之印度六派哲學》、《天台思想史》、《天台大師之研究》、《阿毗達磨之研究》、《大乘佛教之研究》、《佛教論理與實踐》、《密教經教儀軌解說》、《印度哲學宗教史》新譯本、《阿毘達磨論之研究》。

目錄

二十世紀東亞最佳的《原始佛教思想論》     江燦騰

有關典籍之引用
 
第一篇 大綱論
第一章 原始佛教的處理方式與本書的方針
一、資料的處理方式
二、原始佛教及其問題
三、原始佛教教理之解釋法
第二章 時勢與佛教
一、時勢之概觀
二、當時的思想界
三、諸沙門團的主張
四、原始佛教的地位及其特長
第三章 教理之綱領(以法的觀念為主)
一、佛陀的說教法及其考察法
二、以正法為要
三、法的意義
四、關於法性
五、教法
六、法與人
 
第二篇 事實的世界觀(苦集諦論)
第一章 作為世界的原理的因緣觀
一、當時的世界觀
二、因緣論
三、因緣之分類
四、與外道說之比較
第二章 有情論的概要
一、無我論
二、有情的組成要素
三、有情成立的動力因
四、有情的本質
五、當時的生命觀與佛教的生命觀
第三章 心理論
一、生命與心理活動
二、感覺器官
三、認識的過程
四、內心作用之概觀
五、特殊的心理,特就煩惱而論
第四章 業與輪迴
一、佛教教理上的輪迴觀之意義
二、與死後之相續有關
三、特就業的本質而論
四、前生與後生之間的人格的關係
五、業與果之性質及其倫理的妥當性
六、有情的種類
「附論」業說之價值
第五章 特就十二緣起論而論
一、導言
二、當時的緣起觀與十二因緣觀
三、緣起支之數目
四、十二緣起的一般解釋法
五、往觀立場的解釋
六、基於前述立場的還觀的解釋
七、分段的解釋之萌芽
第六章 存在的本質
一、常識的傾向
二、觀念論的傾向
三、無宇宙論的傾向
四、形而上學的實在論的傾向
第七章 對於存在的價值判斷及其根據
一、一切苦
二、苦觀之根據的無常無我
三、苦觀之根據的常樂我淨
四、常樂我淨的心理的根據
 
第三篇 理想及其實現(滅道諦論)
第一章 修道論總說
一、修道之根本方針
二、當時的修道法與佛陀的修道法
三、不苦不樂之中道
四、修道者之資格的四姓平等
五、作為道器之婦女觀
六、作為道器的在家與出家
第二章 一般的道德
甲、理論的方面
一、修道上的道德的意義
二、獎勵止惡作善的根據
乙、實際的方面
三、家庭的道德
四、社會的道德
五、政道論
第三章 信者的修道
一、作為信者之必要
二、作為信者的條件
三、信者之境界(特以釋氏摩訶男為例)
第四章 出家之修行法
甲、出家的意義及其修行德目之精神
一、真正的出家及其動機
二、不純動機的出家
三、戒律之精神
四、修道之品目及其精神
乙、實際的修道法
五、智情意及其修養法
六、特論禪定的修養
第五章 修道之進程與羅漢
一、過錯與懺悔
二、得果及其本質(羅漢論)
三、羅漢之力用
第六章 涅槃論
一、二種涅槃
二、有餘涅槃
三、無餘涅槃之當相
四、絕對法性之涅槃界及其後的思想
附錄 原始佛教緣起觀之開展
上  近時之緣起觀及其得失
一、導言
二、宇井、和辻兩人的論理的解釋及其得失
三、赤沼的傳統的解釋之得失
中  緣起觀的根本精神
一、方法與資料
二、原始佛教的根本關心點
三、緣起觀之課題的生老病死
四、緣起觀的無明、識與愛欲的影響
五、種種的緣起系及其精神
六、基於前述精神的十二緣起之解釋
七、滅觀與解脫
下  從唯心緣起到輪迴緣起
一、生老病死之事實化及其契機
二、緣起觀與輪迴觀
三、筆者對於唯心緣起與輪迴緣起的止揚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