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三卷,每卷各分九章。上卷為孔子之部,中卷為孟子之部,下卷為荀子之部。書前列〈緒論〉一篇,以綜述儒家之起源,儒家與諸子,儒家學問之特質與綱領,以及了解儒家之學的進路;而儒家在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問題,及其所當承擔的文化使命,亦順就「新外王」之義而有所提揭。
蔡仁厚(1930-2019)
原籍江西雩都,歷任大學教授、東海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哲學會理事、常務監事、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顧問。早年即從學於當代哲儒牟宗三先生,一以貫之,逾四十年。教學之外,又勤於著述,專著如《孔孟荀哲學》、《孔門弟子志行考述》、《宋明理學》、《王陽明哲學》、《中國哲學史》、《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儒家思想的現代意義》、《儒學的常與變》、《新儒家與新世紀》等書。
自 序
緒 論
卷上 孔子之部
第一章 孔子的一生及其論贊
第一節 生平行述
第二節 夫子自道
第三節 感通與仰讚
第二章 孔子對文化的貢獻
第一節 開發內在的人格世界
第二節 透顯「普遍的人間」之理念
第三節 對教育與為學之道的啟示
第四節 整理古文獻,賦予新意義
第五節 「道之本統」的再開發
第三章 孔子理論的形成與引申
第一節 理論發生的背景
第二節 理論形成的關節
第三節 理論之引申與應用
第四章 孔子言「仁」的實義
第一節 論語言「仁」之形式的考察
第二節 從「勉仁」之言看仁的實踐性
第三節 踐仁成聖的路道
第四節 仁的真實函義
第五節 仁的基本特性
第五章 仁與眾德
第一節 德目無窮,皆由仁出
第二節 仁與孝弟倫常之德
第三節 仁與立身處世之德
第四節 仁與外王事功之德
第五節 仁與中道、狂狷之德
第六章 性與天道
第一節 天命下貫而為性的思想趨勢
第二節 「性相近」之性的意指
第三節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第四節 孔子知天命及其對天道的遙契
附論:所謂默現天與朗現天
第七章 義與命
第一節 論語言「義」的意指
第二節 命令義之命與命定義之命
第三節 從盡義知命到義命合一
第八章 宗教、義務與自我問題
第一節 孔子對原始宗教的態度
第二節 略說儒家的宗教性
第三節 人倫之道:義務問題的解決
第四節 成德之教中的自我問題
第九章 孔門弟子及其流派
第一節 孔門四科十哲
第二節 曾子傳道的確切意指
第三節 孔門流派簡述
卷中 孟子之部
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及其人格
第一節 生平與行跡
第二節 充實而有光輝的大人氣象
第三節 時代使命與人格型範
第二章 孟子的心性論
第一節 關於性善的三步論證
第二節 由人之為不善,反證人性之善
第三節 即心言性:以心善言性善
第四節 「心、性、情、才」的意指
第三章 仁義內在
第一節 仁義內在:內在的道德心性
第二節 居仁由義,由仁義行
第三節 性命對揚
第四節 第一義之性與第二義之性
第四章 盡心知性以知天
第一節 心性天通而為一
第二節 過化存神,與天合德
第三節 天、命、天道
第五章 孟子的修養論
第一節 尚志與尚友
第二節 存養與充擴
第三節 明善誠身、踐形成聖
第六章 知言與養氣
第一節 知言:言由心發,以心知言
第二節 養氣:氣由心持,以心養氣
第三節 從知言養氣到不動心
第七章 孟子的價值、倫理觀
第一節 天爵與人爵
第二節 義利與生死
第三節 獨善兼善與狂狷
第四節 親親仁民愛物
附錄 儒家倫理思想的反省──七十一年二月講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化研討會」
第八章 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推仁心、行仁政
第二節 民為貴、重民生
第三節 政權轉移的軌道問題
第四節 由民貴、民本到民主
第九章 孟子的學術批評
第一節 告子:不識性、不知義
第二節 闢楊墨:個體性與普遍性的問題
第三節 許行:比同亂天下
第四節 子莫:執中無權
卷下 荀子之部
第一章 荀子的事跡及其時代
第一節 生平事跡述略
第二節 戰國時代的物量精神
第三節 荀子對儒學的貢獻
第二章 荀子的天論
第一節 天之自然義
第二節 天人之分
第三節 天生人成
第四節 制天用天與事天
第三章 荀子的性論
第一節 性之三義
第二節 性之內容(性惡)
第三節 化性起偽
第四節 以心治性
第四章 荀子的心論
第一節 以智識心
第二節 心之主宰義
第三節 虛壹靜與大清明
第四節 蔽與解蔽之道
第五章 荀子的名論
第一節 名之類別
第二節 制名之標準(三標)
第三節 制名的告誡(三惑)
第四節 名、辭、辯說
第六章 荀子「禮義之統」析論
第一節 隆禮義而殺詩書
第二節 法先王與法後王
第三節 知統類與禮義之統
第四節 禮義與辨分群
第七章 荀子論道德修養
第一節 道德與禮樂
第二節 學與修養
第三節 論儒:人格的等第
第八章 論君:荀子政治思想闡微
第一節 天子無讓說
第二節 論君之四義與天子之道德擔負
第三節 政教分合之問題
第四節 綜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荀學的新評價
第一節 荀學的性格
第二節 荀子與朱子之比較
第三節 荀學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