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不求利?「義利之辨」下的怪奇定位
「儒商」是什麼?這個問題在當代好像有點不合時宜,至少在臺灣應該很少成功的商人會自稱儒商;比起「儒商」的稱號,他們應該更想被叫做鋼鐵人──誰不想呢?小辣椒萬歲!——喔!抱歉,應該不是這個原因!總之,以往 old style 但很有哲理的論述中,會把「儒商」定義為實踐具有「勤」、「儉」與「誠信」等特質的商業行為之個體或群體;可是這不禁會讓人懷疑,這樣「嚴苛」的定義在臺灣有人能夠被稱為「儒商」嗎?有的,一定有的——說沒有的話我可能會被「吉」!
不過先別急著「吉」我,多想三秒鐘,我們可以還是朋友!其實「儒商」這個概念本來就只有在漢語文化圈中會出現——重點不是因為歐美沒有儒家,而是商人本來就是要獲利啊!不然要幹麻?然而在漢語文化的世界裡,我們將《孟子‧梁惠王上》:「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極端化為「義利之辨」,迫使我們必須為古代士農工商系統中最末流的「商人」尋求其行為與存在的合理性,因此有了「儒商」這樣的概念。
也就是說,漢語文化中的「性善」意識型態,使得我們的對於「利」、對於慾望有著一定程度的壓抑——相對於廣義的西方文化,對於利益與性的表述與追求就大方多了。
開心農場當道!被潛抑的商業利益
而這很可能與漢語文化中成為主流意識型態的孟學,產生於鄒魯之地,透過山林經濟所體現出的農業社會及其道德系統有關。這就如俄國社會哲學家普列漢諾夫 (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 1856-1918) 所說:
自然環境之成為人類歷史運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因子……是由於它對生產力發展的影響。
山林地景自然會發展出一種農業社會,而農業經濟與農業社會中開展的道德體系自然不同於河海地景的區域所形成的道德系統。是以《史記‧貨殖列傳》中概括出鄒魯文化是「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好農而重民」的歡樂農場型態;靠海的齊國則是「負海舄鹵,少五穀而人民寡,乃勸以女工之業,通魚鹽之利,而人物輻湊。」(《漢書‧地理志》)給你滿滿的商人大平台。
相對地,齊國因發展商業,進而開展出「民闊達多匿智」(《史記‧齊太公世家》)、「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史記‧貨殖列傳》)的道德體系。但後來農業系統開展出來的性善論模式成為漢語文化圈的主流意識型態,成為我們道德的判準,連帶地商人的利益導向開展便被扭曲與醜化。
不只電腦會分土豆!儒家也有經濟學
但如果我們看看處於趙國與齊國商業社會的荀子,他所呈顯出的性惡意識,其實就是當代所謂經濟學 (Economics) 的表述。《荀子‧禮論》就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於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這裡所謂的「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基本上就是「經濟人」的表述——在有限資源中理性地求取最大利益,這是個有別於強調人天生有的孔融讓梨般的辭讓之心的「道德人」是完全不一樣的預設;而「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表達出了資源的「稀少性」,而人的「慾望無窮」的現實;「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則是「分配」的概念。如果用這樣的思維來思考當代商業社會的人際關係與商業行為,是不是會讓人自在一點?而不是一直大聲叫「何必曰利!」——啊你是在大聲什麼?
那麼,如果人人都是「經濟人」,而不是傳統儒學所預設的「道德人」的話,追尋利益也沒有什麼不可說、不好說的;因為人作為生物性的存有本來就是利益導向的啊!那麼可以說,「儒商」這個概念在正常化的社會中可以不要,但也可以說在這個脈絡中人人都是「儒商」——不管是一秒幾千萬上下的總裁,或是中階主管、職員、工程師、業務員甚至是家庭主婦,你們的每一件事、每一個抉擇其實都是一種經濟人的行動。
千年傳統全新感受!儒商作為一種態度的當代新思維
而「儒商」帶給我們的是:如果你覺得你在當代商業社會被數理化的經濟學、被商品經濟所異化了、讓你很不自在,不知如何自處,那麼透過儒家的經濟學概念去重新思考我們的經濟行為、去調整我們經濟原理的思維、去重新衡量致富原理,你會發現雖然「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但是在「儒家經濟學」的脈絡下,我們都是同樣的正正當當的「經濟人」!
對「儒商」概念的反思,在當代不會讓你成為下一個馬雲,重點是如何在商業社會與商品經濟下,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建構出與同事、部屬與朋友、家人更穩健而融洽的關係一種態度。
蛋蛋豆漿的哀傷──只是勤儉不會讓你成為經營之神
最後說一個 old style 的商業故事:經營之神王永慶喝豆漿都先喝半碗再叫老闆加蛋。Why?因為這樣豆漿可以裝比較滿,買一碗、賺到兩碗的量。這個故事讓王永慶成為企業經營的典範,你現在去網路書店打「王永慶」,會發現有好多好多的書在談王永慶如何用「勤樸」打造商業王國、如何信奉「小富由儉、大富由天」的理念。
因為重點是無論你是先喝豆漿再加蛋或是先加蛋再喝豆漿,你都喝不出一個企業王國的!雖然我都喝促進腸胃蠕動的大溫奶,但不得不說,當代有很多人認為勤樸、節儉能夠致富,這並不是傳統的儒家美德所教我們的,其實這是中國幫派始主的墨子所提倡的經濟概念──只節流不開源;儒家的經濟原理中提醒我們,一味地勤儉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如果你覺得為什麼你平時很節儉、很省錢,比侯昌明還要厲害、比曾國城還要省錢,比小鐘還要客家精神,但為什麼錢就像快銀一樣咻一下就不見了!那你很可能就中了豆漿加蛋的勤儉毒素,應該思考自己的花錢方式與投資觀念了!
笨蛋,需求和分配才是重點!——儒家經濟學的觀念釐清
明朝學者陸輯(1515-1552)就曾反駁當時「崇儉致富」說法:
先富而後奢,先貧而後儉。奢儉之風起於俗之貧富。(《蒹葭堂雜著摘抄》)
陸先生的意思是:笨蛋!問題不在奢與儉啊!你本來就沒有錢你怎麼奢華?——雖然很不幸的,陸輯不知道幾百年後的今天有種東西叫「信用卡」!不過退 9487 步來講好了,你以為你沒有穩定收入和一定存款,銀行會發卡給你嗎?(我朋友就曾經因為還沒有太多存款,申請信用卡時被渣╳銀行婉拒!我不會承認我就是我朋友的!)
總之,節儉不是致富的必要條件,反而是貧窮的充分條件。所以依照儒家的概念,不應該把「省錢」當作致富的絕對手段,你以為是「花生省魔術」喔!
這也就是荀子所說:
墨子之「節用」也,則使天下貧。
因為以儒家經濟的概念而言,需求與分配才是經濟與致富的關鍵。至於這要如何操作與開展,這裡先省略兩萬字,我們下次再談!
總之呢,不要再覺得勤樸節儉就是「儒商」了,也不要再覺得「儒商」不以獲利為目標!如果不以獲利為目標,我當個商人幹什麼?我去感恩師父!讚嘆師父就好了啊!不然你以為鋼鐵人和蝙蝠俠怎麼樣能夠每天去打擊罪犯、拯救世界?他們身上的一塊鐵、一塊布你可能賺一輩子都買不起!沒有利益,哪來正義?不服來辯!我在大都等你!
(等張無忌到大都找趙敏的時候,希望可以再跟大家深入談「儒商」的理念與實踐喔!敬請期待!)
※ 歡迎報名參加 2018/6/3 【仰哲講座】誰說儒家不能利己?你所不知道的「儒商」人格與致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