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玩具總動員4》與沙特的一場對話 | 哲學新媒體
影評

《玩具總動員4》與沙特的一場對話

我們被玩具總動員吸引與感動的元素,都是在於那些小人物的勇敢、智慧、愛與犧牲。像是網路上許多空巢期的父母親對胡迪的離別產生很大的共鳴。存在主義的核心正是與人性相關,問的問題是:要如何過我們的人生?

您在這裡

難度:
1

★★★★ 編按:以下內容含有劇情描寫,請尚未觀賞電影的讀者注意 ★★★★

24 年前,一部聲名大噪的皮克斯動畫,帶動陸續推出的三部續集,個個票房叫座。動畫描繪著一群玩具的互動與有趣刺激的冒險,並探索愛與被愛、嫉妒、離別等。情節真實地刻劃人性,打動不少人的心。

《玩具總動員》除了讓一群小朋友開始害怕自己的玩具會在不注意時爬起來,第四集的故事與新角色都別出心裁,還為觀眾製造了另一種恐懼,那正是一種存在的焦慮

你是個玩具!——淺談胡迪的壞信念

存在主義代表性人物沙特 (Jean-Paul Sartre) 主張:人是被判定 (condemned) 為自由的。"Condemn" 這個詞暗示著我們並沒有任何選擇,一但出生就是被「拋進(thrown)」這個世界1,藉由完全自由的人生選擇和行為塑造自我本質,並承擔一切自由選擇帶來的責任。

Sartre 沙特
尚-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當然,我們知道現實中的玩具根本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他們就只為一個目的被製造:被人類玩,因此它們的存在屬於「在己存有」(being-in-itself)。然而,玩具總動員中的玩具其實是自由的。雖然它們也是為了達成人類目的而存在,但他們有意志,可以做任何選擇,就連「人類在就必須保持不動」的原則也僅是選擇遵守,而非物理法則一樣不得違背(我們在第一集胡迪對付阿薛就知道)。因此,胡迪或巴斯是屬於「為己存有」(being-for-itself) 的在世界上。2

雖然如此,電影中的每個角色卻都患上了沙特口中的「壞的信念」(bad faith),或自欺。他們堅信自己存在擁有一個唯一的目標,那就是「被主人喜愛」。個個為自己貼上「玩具」的標籤,讓自己必須受到這個標籤的束縛,就像沙特在提到的咖啡廳服務生,舉手投足都盡力扮演著「服務生」的角色,並認為那是他的本質,他拋棄真實自由的自我,自願成為非自由存在之物。3

擁有 Bad faith 的玩具,就是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外在難以控制的其他人身上——愛他的主人。其中極端的例子就是骨董店聲音盒壞掉的 Gaby Gaby(以下簡稱 Gaby)。她每天看著小朋友 Harmony 的身影,把她當成神、當成她人生的唯一目標。(她曾說過「Harmony 是完美的!」)Gaby 認為只要把自己的聲音盒修好,就一定會得到主人、得到愛。

看到胡迪後,她覬覦他的聲音盒,與她四個同樣詭異保鑣們 Benson 計謀暗算著胡迪。當胡迪終於為了成全 Gaby 犧牲自己時,Harmony 竟然只是看了 Gaby 一眼,就把她放回盒子裡了,Gaby 的心情跌落谷底深淵。胡迪更是相信玩具的使命和本質,並努力宣揚這個信念給所有玩具。我們都記得他在第一集如何對活在自己太空世界的巴斯光年怒吼:「你是個玩具!」

當玩具還是垃圾?——叉奇與胡迪尋找意義之旅

Man is the only creature who refuses to be what he is. ——Albert Camus

人類是唯一拒絕成為自己的生物。——卡謬

若將卡謬語錄中的「人類」代換成「玩具」,那麼動畫中第一個被小朋友製造出來的叉奇 (Forky) 就是這句話的最佳寫照。

當 Forky 從邦妮的書包拉出來時,其他玩具對這個剛進入世界的古怪「東西」,那個不知道到底是叉子湯匙還是垃圾玩具的東西,完全不知如何是好。Forky 是邦妮利用垃圾桶中的材料製作而成。除了長相怪異,行為也很奇怪。他一心一意只想回到故鄉,也就是最近的垃圾桶。但只因邦妮對 Forky 愛不釋手,使得胡迪得一次又一次把他從前往垃圾桶的路上抓回邦妮身邊。

Forky 從無到有的誕生,到一路上胡迪不停告訴他他就是玩具,還有當玩具被愛的種種美好,讓 Forky 終於不再深陷自由的焦慮,期待扮演好玩具的角色,以得到邦妮的愛。反之,胡迪自己卻歷經一場存在危機 (Existential crisis)。從片中一開始拒絕承認,到最後知道邦妮不再寵愛他,每次遊戲時間他都只能待在衣櫥裡堆灰塵。最後,他的慰藉就只剩下與安弟一起玩、伴隨他長大的種種回憶。這種失落感跟 Gaby 的沮喪程度雖不相近,卻是相似的原因造成。

所以,呼應西蒙波娃的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我們可以代換成:(玩具總動員裡的)玩具不是天生的,而是被變成的。先不論現實層面的考量,巴斯光年難道不能真的當自己是太空人,應徵玩具世界裡的 NASA 工作,拒絕待在邦妮臥室嗎?可以。翠絲可以拋棄當牛仔,訓練成為圍棋棋王嗎?為什麼不行?就連 Forky 若想創業當大老闆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他。但玩具總動員裡面的玩具,都努力演出「玩具」角色,將生命託付於陰晴不定的小主人身上,就連居高自負的摩托車賽車手 Duke Caboom 都因為很久以前被主人嫌棄飛躍距離而有著某種複雜情節,始終對於自己的能力有所質疑,而受到拘束。

擁抱自由,真實過活——寶貝的生活哲學

那麼,難道都沒有存在主義者眼中真正自由的玩具嗎?有的,那就是第四集最強勢回歸的寶貝(Bo Peep,以下簡稱 Bo)。觀眾對 Bo 的第一印象停留在前兩集身穿粉紅蓬蓬裙的牧羊少女,也是胡迪的情人。不料,第四集描述 Bo 被送走後,決定當一個沒有歸屬的 lost toy。她脫掉蓬蓬裙,甩開既有的溫柔脆弱(畢竟她是陶瓷做的)形象,學會自己生存。她與原本的羊群和其他夥伴們,想去哪裡就去哪裡闖蕩。她不被任何人擁有或定義,也不為自己貼上任何標籤。她任由眾多自我的人生選擇造就她本身。在存在主義中,Bo 就是最真實 (authentic) 地活在世界上。她經歷過身為玩具被人喜愛的快樂時光,知道它的吸引力,卻選擇另一條道路,而代價不只是那斷掉的手臂。

當 Bo 即將被送走那天,她說道:「孩子總是會遺失玩具的,把玩具裝錯箱子。」這句話一半感慨,一半邀約著胡迪與她一起走,也顯示 Bo 早就準備好接受玩具最大的夢魘:不再被愛而被丟棄一旁。這或許可以比擬玩具的終極宿命,像是人類的死亡。或許,意識到這個宿命的 Bo 影響了她選擇之後的人生。

結語

存在主義雖然探討的是自由、抉擇,和追求有意義的人生,卻常被冠上消極落寞、甚至虛無主義的色彩。這部以歡樂為基調的動畫或許不需要如此嚴肅地檢視。因為,一方面來說,存在主義並非完美無瑕,它未必能完整詮釋玩具總動員;另一方面,太過認真分析反而像是在自找麻煩。例如:若所有玩具都想要過著存在主義式的人生,那麼不是玩具滿街跑,嚇跑人類,也不會再有新玩具的誕生?假如玩具想要遵守那些玩具規則都是內建於自己,或是本能慾望,還能視為 bad faith 嗎?將被遺棄的玩具比擬人類的死亡是否真的恰當?胡迪想要待在邦妮身邊,是真的想要被愛、愛她,還是出於責任感?這樣行為是忠誠還是愚昧?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們被玩具總動員吸引與感動的元素,都是在於那些小人物的勇敢、智慧、愛與犧牲。像是網路上許多空巢期的父母親對胡迪的離別產生很大的共鳴。存在主義的核心正是與人性相關,問的問題是:要如何過我們的人生?

電影裡令我最難忘的就是胡迪為了成全 Gaby 的心願,並且讓 Forky 享有他認為最幸福的人生,而犧牲自己的聲音盒,從此便失去在小孩面前「說話」的能力。或是最後一幕,當胡迪做出決定,離開相處那麼多年的戰友和當玩具的快樂回憶,而決定跟著 Bo 到更大的世界一起冒險。這些踰越「玩具」本分的選擇和行為,就是使玩具總動員裡每個角色迷人的原因,也是皮克斯動畫扣人心弦的地方。

台大工管系畢業,現居美國從事資料分析。沒有哲學背景,但對哲學情有獨鍾。喜愛辯論和嘗試新事物。    ... 更多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