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你的回答正是我的疑問 | 哲學新媒體
泛哲學

你的回答正是我的疑問

從佛教文獻探討 Beg the Question 的中文翻譯
相信很多人剛接觸哲學時,常會看到論證被指控犯了 beg the question 的謬誤,但通常不太能理解它的意思。想說那查查中文是什麼意思好了,會發現中文通常把它翻為「乞題」或「丐題」,...

您在這裡

難度:
4

Beg the Question

相信很多人剛接觸哲學時,常會看到論證被指控犯了 beg the question 的謬誤,但通常不太能理解它的意思。想說那查查中文是什麼意思好了,會發現中文通常把它翻為「乞題」或「丐題」,是完全照英文的字面意義進行翻譯,然後依然不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

韋氏字典所說,此英語用法源自於對亞里斯多德著作的誤譯,其拉丁文原文是 petitio principii,原本的字面意思是「預設結論」。亞里斯多德用 petitio principii 來表示論證時會犯的一個過錯,那就是,先預設了需要去證明的結論。日文對 beg the question 的翻譯是「論点先取」,意思是預設了爭論中的問題點,很明顯地是想翻出拉丁文的原意。

讓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任何事比得上它」這句話會被指責是 beg the question——很不幸地,我們可能常常聽到或說過這種話。這句話的問題在於,當我們使用「因為」這個字時,我們在顯示後面那句話提供了理由去支持前面那句話。然而,「沒有任何事比得上健康」已經預設了「健康是最重要的」,前者沒有提供更多的理由去支持後者,更只是像把同樣的話重講一次。也因此,恐怕會有人把這個謬誤等同於只是在講套套句 (tautology),但事實上這裡面有更深層的方法學問題。1特別是當我們把具有這種結構的語句用來回應別人的問題時,就會有很明顯的過失。

例如,甲跟乙說:「財富是入生中最值得追求的價值」,為了反駁甲,於是乙說:「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任何事比得上它」。甲——若他上過批判思考的課——很有可能會反過來指責乙 beg the question,因為乙只是表明自己採取不同的立場,並沒有提供任何理由去反駁甲的說法。乙比較好的反駁可以這樣說:「不!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因為失去了健康人就會過得很悲慘,但失去財富人還是可以活得好好的」。

令人好奇的是,在中文裡難道沒有類似的用語嗎?接下來我要說服讀者,在漢傳佛教經典中早已出現過相近的翻譯。

同於彼疑

幾年前在研讀《青目釋中論》時,以下兩個偈頌困擾我許久:

4.8 若人有問者 離空而欲答 是則不成答 俱同於彼疑

4.9 若人有難問 離空說其過 是不成難問 俱同於彼疑2

最令我困惑的是,「同於彼疑」到底是什麼樣的過錯?若照印順法師3與吳汝鈞4的說法,它的意思是墮入和對方相同的疑惑,但這滿難解釋青目接下來的說明:

若人論議時。各有所執。離於空義而有問答者。皆不成問答。俱亦同疑。如人言瓶是無常。問者言。何以故無常。答言。從無常因生故。此不名答。何以故。因緣中亦疑不知為常為無常。是為同彼所疑。問者若欲說其過。不依於空而說諸法無常。則不名問難。何以故。汝因無常破我常。我亦因常破汝無常……。5

如青目所說,當我們在爭論時,自然是各執一詞,處於相反的立場;例如我相信世界的事物全是無常的,但你相信有些事是常住的。為了說服彼此,我們試圖提供理由去說服對方,假如我給的理由是:「因為萬物生成的原因都是無常的」,青目會說我犯了同於彼疑的毛病,因為「因緣中亦疑不知為常為無常」。

若照印順法師和吳汝鈞的解釋,會說我的回答墮入和你相同的疑惑?但相同的疑惑到底從何而來?畢竟雙方都很確信自己的立場啊。我很確信萬物生成的原因是無常的,為何這不能作為理由去說服你呢?把同疑解釋成相同的疑惑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當我讀到 Sederits & Katsura 對《中觀論頌》的翻譯後,我才赫然察覺「同於彼疑」很有可能是 beg the question 的意思。Sederits & Katsura 對以上提及的偈頌,在考證過不同的註釋後翻譯如下:

4.8 There being a refutation based on emptiness, were someone to utter a confutation, for that person all becomes a question-begging nonconfutation.

4.9 There being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emptiness, were someone to utter a criticism, for that person all becomes a question-begging noncriticism. 6

按 Sederits & Katsura 的解讀,簡單地說,當龍樹去論證五蘊皆空後,它蘊含了五蘊不會是實有的。此時,龍樹的論敵不能就只是拍桌喊說:「可是五蘊就是實有的啊!」因為五蘊是實有的是龍樹一開始就質疑的論點,接著他用「空」作為理由來駁斥這個論點,無論對手接受與否,都應該先就空的說法提出回應或責難,兩造才算是在進行一個實質的爭論。

就像我們一開始舉的例子,我要說服你健康才是最重要的,但直接說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恐怕無法達成我的目的。於是我試著說服你,比起失去財富,失去健康會是更糟糕的狀況,你可以不同意並試著反對我這樣的說法,那麼我們正在進行一個有意義的爭論。

這樣理解的話,龍樹用此二偈頌不僅僅只是在讚美空義而已,更重要的是指出在爭論時,正反兩方都要提供理由去支持彼此的論點,而不能只是在各說各話,這犯了「同於彼疑」的毛病,以致完全無法去說服彼此。而同於彼疑字面的意義應該理解為「同於對手的疑點」,實際上的涵義是,雙方在針對一個未決的疑點進行爭論時,不能以預先設定好的論點來作回應,因為一造預設的論點正是另一造的疑點。

如青目所說,為了說服你所有事物都是無常的,我不能說「因為造成所有事物生成的原因都是無常的」,因為事物生成的原因也包含在所有事物裡面,而這些原因是常或無常也正是我們在爭論的疑點。同樣地,「汝因無常破我常,我亦因常破汝無常」都犯了同疑的毛病,因為「諸法是常還是無常?」是雙方的爭論點,它不能被預設答案後作為理由去支持或反對任一方的論點。

結語

同於彼疑這樣的謬誤若沒特別接觸過批判思考,不太容易釐清它的問題到底在哪裡。可惜的是,儘管《青目釋中論》已經有對此進行探討,鳩摩羅什也有提供相對的中文翻譯,卻還是受到嚴重的忽視。也難怪本文討論到的偈頌會被吳汝鈞視為不重要的偈頌,7這和我們的教育不重視思辯的方法學有很大的關係。

總之,我認為用「同於彼疑」,或簡短地用「同疑」來翻譯 beg the question 似乎較其它現有的中文翻譯恰當。當我們在面臨別人的質疑時,我們的回答不能同於別人一開始所提出的疑問,相信在國會或議會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同疑的例子。例如,人家問:「為何高雄會發大財?」,你不能只是說:「因為高雄會發大財啊!」多瞭解同於彼疑也許可以提高政治人物們的問政品質。

  • 1. 本文中所說的「套套句」是指文法上同義反覆或者重言句的意思,雖然英文是 tautology,但要特別注意的是,tautology 在英文中有兩個意義,一個是語言使用時同義反覆的意思,一個是談論邏輯時意指邏輯形式上恆定為真的語句,本文這裡指的是第一個意思。中文翻譯常把這兩者搞混,但要小心的是這兩者的意義是有實質差異的,同義反覆不一定為真,因為把同一句話重說一遍不會因此就為真。「健康是最重要的,因為沒有任何事比得上它」在邏輯形式上並不是恆真句,而是像「健康是重要的,或者健康是不重要的」這種 「A 或非 A」 結構的語句才是恆真句。我偏好把 tautology 在提及語言使用時翻為「套套句」,在涉及邏輯時翻為「套套邏輯」,但這只是一己之見,所以放在此註腳中僅供讀者參考。
  • 2. CBETA, T30, no. 1564, p.7, a17-a20
  • 3. 印順法師. (2003). 中觀論頌講記. 119 頁。
  • 4. 吳, 汝鈞. (2018).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  94-95 頁。
  • 5. CBETA, T30, no. 1564, p.7, a21-b04
  • 6. 請參照Siderits, M., & Katsura S. (2013).  Nagarjuna's Middle Way.
  • 7. 吳, 汝鈞. (2018).  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  95頁。
不學無術的哲學家,另外喜歡吉他、咖啡和運動。人生的目標是具有哲學家的腦袋、運動員的體格、藝術家的氣息。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