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早知是這樣的人生,我寧可不要被生下來? | 哲學新媒體
來稿

早知是這樣的人生,我寧可不要被生下來?

《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書摘
否定出生的思想,不論是文學、宗教、哲學,自古以來就被廣泛地論述和探討。人類對於「寧可沒出生」的議題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並非現代憑空出現的嶄新論述。本書先從獨特的角度重新閱讀近代歐洲的文學與哲學、古代希臘文學、古印度宗教哲學,以及現代分析哲學,透過這些論述,清楚地讓有關否定出生從古到今究竟有哪些看法並且是什麼樣的哲學論點的樣貌浮現。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描繪出「生命哲學」的輪廓。

您在這裡

難度:
1

文 / 森岡正博

二○○三年三月,由於薩達姆.海珊統治的伊拉克被指控擁有大量毀滅性武器,受到美國嚴厲譴責。美軍進入伊拉克入侵的鄰國科威特,部署大規模軍力,戰爭一觸即發。當時我成立了一個英語網站,分析來自海外的網路存取狀況。在伊拉克戰事迫近的某一天,我注意到來自中東地區的搜尋記錄,查詢 IP 位址後,發現它們來自科威特的空軍基地,更令我驚訝的是,他們查詢的詞彙,竟然是 "philosophy of life",也就是生命的哲學。隔天也許就要上戰場打仗的士兵,從戰事緊張的軍事基地查詢的詞彙,竟然是關於生命的哲學?我認為有必要正面回應這類網友對生命哲學的探討與疑問,因而寫作本書。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厭世時代的生命哲學
從當時至今歷經十七年的時光,終於完成本書的出版。這是「生命哲學」系列的首部作品,我計畫未來花更多時間讓更多探討生命哲學的作品問世。死亡象徵什麼意義?「存在」與「生命」究竟有什麼不同?生命與身體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係?有生命的個體為什麼總是需要彼此相互依存才能活下去?有時我們因為其他生命而感到喜悅,有時卻必須犧牲其他生命才能生存,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過去的哲學家對於這些問題有什麼樣的見解?我們現在又應當如何思考這個大哉問?我希望能透過未來的一系列作品,讓這些問題的全貌逐漸清晰呈現。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目前的哲學界並沒有設立專門研究「生命哲學」的領域。

雖然有「語言哲學」、「心靈哲學」、「歷史哲學」,卻至今仍然沒有為「生命哲學」單獨設置一個研究領域。或許最接近是「生物哲學」,但這個流派主要關注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另外也有「生之哲學」,德文寫成 "Lebensphilosophie",法文則是 "philosophie de la vie",這是起源於十九世紀並持續到二十世紀,在歐洲興起的哲學思潮,著名的哲學家包括叔本華尼采、亨利.柏格森 (Henri Bergson),本書也將探討這幾位哲學家的思想,但是「生之哲學」的名稱,在當時的歐洲一般而言,只是意味著哲學的思索。若是擴大視野來思考有關生命的哲學思索,深入探討的應該不僅限當時的歐洲。包括古印度、中國、地中海等地,世界各地都有哲學家承先啟後地思索生命的哲學。如果現在要建立「生命哲學」的架構,它應該是一種世界哲學的形式,橫跨古代到現代、亞洲到歐美、涵蓋所有大陸和群島的思考。

近年來歐洲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些提倡世界哲學架構的書籍。

日本也開始搭上這班列車。「哲學就是西方哲學」這樣的時代正要逐漸落幕。二○一八年,我出席參加一個小型國際會議。和其他與會人士交換意見的結果,所有人都贊同今後的哲學探討,將不可能只侷限於西方哲學,也勢必涵蓋非西方哲學。即使腳步可能不快,但全世界的哲學研究與教育,必定會往這個方向開展。而我個人也打算從世界的哲學觀點來寫作本書。本書乍看之下,或許像是比較思想史研究,但我的目標並非單純的思想比較,而是以現代的觀點審慎推敲世界各地的「生命哲學」,為了將來的哲學研究,建立新的討論架構。換句話說,我想要透過本書探索創造性的哲學。雖然本書無法做到盡善盡美,但我還是希望能呈現出一個模型。「生命哲學」計畫有著各種可能性。我會竭盡所能地探索,並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繼續研究並超越這個領域。

本書首先從「生命哲學」所涵蓋的寬廣主題中,聚焦考察研究其中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否不該出生」的疑問。自古以來人們就經常提出這個質疑。這是「生命哲學」核心其中一個痛楚的題目。我個人也經常浮現「真希望我沒出生」的念頭。比方說,回想截至目前的人生,我對至親的所做所為,不免慨歎:「唉。像我這樣的人,根本不該被生下來。」或是當我懷想有朝一日終究必須死亡時,也會想著:「既然生命最終要走向死亡,為什麼要出生呢?早知是這樣的人生,我寧可不要被生下來。」雖然平時會忘了這些感觸,但突然想起之際,這些思緒襲來時,我會陷入不安。然而,若是我真的沒出生,我那些至親就和我沒有任何關聯。雖然我曾帶給那些至親痛苦的感受,但反過來說,也應當有許多是因為我的誕生,而為他們帶來感到幸福、喜悅的瞬間,那些一時半刻對他們而言,應該也是愉悅的時光。倘若我沒出生,縱然我帶給他們痛苦的時間從來不存在,但與此同時,我和他們曾經共同擁有的幸福與喜悅的韶光,也將無影無蹤。

當我發自內心嗟嘆「寧可沒出生」時,就等於我同時也祈願寧可不曾擁有和他們一起共享的那些幸福歲月。對於因為和我一起生活而短暫感受到幸福愉悅的他們而言,這就如同我單方施加的殘酷暴力。我既無法肯定「出生在世的事實」,也無法肯定「寧可沒出生」的想法,我又該何去何從?我所想到的可能性,就是先跳脫「寧可沒出生」的晦暗意念,探索人生道路前方能讚頌「生而為人真好」的光明。我把這個稱為「肯定出生」,並進行哲學考察。有關這部分的討論,我將在本書最後一章再次回顧說明。

「寧可沒出生」的悲歎,經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以日本文學為例,太宰治留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二十世紀旗手》)的傳世名句。並在《斜陽》中寫下了「唉。人類的生活太過悽慘。現實就是所有人都寧可沒出生」。

在二十一世紀的哲學中,「寧可沒出生」的思想,廣泛地被歸類為「反出生主義」(Antinatalism)。反出生主義,即否定人類的出生或人類生育下一代的思想,主張人類降臨於這個世界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因此我們不應該孕育更多的生命。反出生主義包含多種類型,無法用簡單的一句話概括。我將在後面篇幅詳加論述貝納塔 (David Benatar) 的「誕生傷害論」也屬於一種反出生主義。

貝納塔主張人類的誕生毫無例外地全是壞事。即使被生下的人,過著受到朋友、家人關懷的人生,事業成功幸福美滿,但這個人的出生,與這個人自始未出生相比,絕對是壞事。貝納塔同時還提倡人類應該階段性滅絕。不是透過自殺,而是藉由逐漸放棄生育,所有人類從地球完全消失比較好。

本書在反出生主義範疇中,把否定自己出生的思想稱為「否定出生」;把否定生育下一代的思想稱為「否定生育」。這兩者原本就有密切的關聯性,但我打算在本書將討論重點放在前者的「否定出生」思想,也就是「寧可沒出生」的想法。

實際上,否定出生的思想,不論是文學、宗教、哲學,自古以來就被廣泛地論述和探討。人類對於「寧可沒出生」的議題已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並非現代憑空出現的嶄新論述。本書先從獨特的角度重新閱讀近代歐洲的文學與哲學、古代希臘文學、古印度宗教哲學,以及現代分析哲學,透過這些論述,清楚地讓有關否定出生從古到今究竟有哪些看法並且是什麼樣的哲學論點的樣貌浮現。我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描繪出「生命哲學」的輪廓。

同時,我也希望能關注對於出生予以肯定觀點的議論。在剛剛引用的《斜陽》中,太宰治寫下

像這樣,每天從早到晚,都在等待一些虛無縹緲的什麼,實在太過悲涼了。我倒也希望能夠覺得『來到世上真好』,讚頌『啊,我想好好地瞧一瞧生命、眾生與這個世界!』

我希望如同一步一步登上階梯般,探究「來到世上真好」是什麼樣的意義,逐步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

第一章要談的是德國大作家歌德的《浮士德》,他在這部作品中,對於「寧可不曾出生」究竟闡述了什麼內容。

第二章則是考察古希臘文學中馳名的「最好的是沒出生」的思想,並且詳盡調查其現代版,也就是貝納塔的「誕生傷害論」。

第三章論述的則是代表歐洲反出生主義的哲學家叔本華,深入探討為什麼他會主張「從未出生比較好」。叔本華潛心研究古印度哲學,究竟他從當中發現的思想是什麼呢?

第四章則要說明古印度《奧義書》中的宗教世界。解開輪迴不滅的「真我」概念,以及「唯我的存在者」這個形上學謎題。這些探討內容和「出生之際的主體究竟是誰」的問題有關。

第五章要思考的則是釋迦牟尼的哲學。亞洲提出最接近反出生主義的哲學,不作他想就是釋迦牟尼的原始佛教。釋迦牟尼修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是再也不要投胎出生,也是在這世間能到達的最安適道路。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有別於古希臘哲學的寶貴啟示。

第六章談論的是生命哲學家尼采。尼采雖然受到叔本華極大的影響,最後卻走向完全相反的道路,徹底追尋該怎麼做才能歌頌生命,向生命高喊 "Yes!" 尼采晚年的思想是「永恆回歸」、「命運之愛」、「生成的無辜」。以我的說法,就是「肯定出生」。但是尼采的想法顯然有些極端。我們該從尼采身上學習什麼?又必須割捨什麼呢?

第七章則是回顧前面章節,討論有關否定與肯定出生的哲學思想,採用哲學分析的方式,提出我自身的觀點。我將先從「生成」的角度,剖析貝納塔的反出生主義謬誤之處。其次是探討約納斯和溫伯格對於生育子女觀點的是非。最後,清晰地呈現我所說的「肯定生命誕生」的概念,總結提出我對「生命哲學」的未來展望。

本書從古至今來回考證,從歐洲到亞洲後的「生命哲學」內容,以文學作品作為入口,漸漸往哲學思想邁進。在思想史和分析方法之間探索。也許會在本書中邂逅許多極端的思維,但在第七章將會全部給予最終的答案,期盼讀者能耐心閱讀到最後。

※ 本文為衛城出版社授權刊登之書摘,摘自森岡, 正博. (2024).  不要出生,是不是比較好?. 前言,文章標題由編輯團隊所下。

Acropolis-意為「在高處的城市」,是文明發展重要的力量與象徵。出版集結各類知識的行為,即為現代的衛城。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