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哲學系的出路,總不免讓人感到頭痛,大學選擇哲學系還可以視為尋找自己能力與定位的一步。但當投身於研究所的專業研究時,卻只代表了將走上學術之路。然而,在現有的就業環境中,恐怕沒有與哲學專業有直接關聯的工作。也因如此,踏入哲學研究反倒像是走向了一條荊棘之路,沒有前程似錦,還可能扎得一身傷。
究竟為何會造成此情此景?這次哲學新媒體訪問到人渣文本的周偉航,欲借用其在學界多年以及成功創業的經驗,探討在台灣哲學普及(將學院內的哲學思維向外推廣,讓大眾了解哲學思考的意義與價值)逐漸興起的時代,為何哲學研究者卻反倒走向了一條荊棘之路。
周老師自輔大獲取博士學位後,自然地走向了教職之路。然而,他意識到光是教職難以在現在的環境生存,於是勇於向外界挑戰。除了作為時事評論員走訪各大電視台,周老師亦不忘哲學本業,推出許多與批判思考有關的線上課程,更時常在個人網誌發揮自己的研究所長:倫理學,向大眾介紹該領域的旨趣所在。
究竟是甚麼樣的困境促使周老師向外界拓展自己的事業?學界又存在著甚麼樣的問題,值得大家深思?以下是這次與周老師的訪談內容整理,期望能帶領讀者們從周老師的視野,了解存在於學界體制以及環境上的諸多難關,如何困擾著本土研究者。
本土研究者的困境
那就是:學歷。
為了覓得工作,一份包含學經歷以及研究概況的完整履歷是必須的。然而,在聘僱者的眼中,學歷的欄位卻總是比其他項目耀眼幾分。由於大眾總是給予國外學歷較多信任,聘僱者也為了讓自家的門面更漂亮,吸引外界眼光,導致即便是研究實力優秀的本土博士也可能被棄置一旁,而選擇外國留學回來的留學生。
過往大學的教學評鑑也相當重視教師來源的廣泛程度,希望系所老師能來自世界各地,而不是只有本土博士。一旦土博士比例過高,就容易受到學閥批評,認為其系所教師乃是派系繁殖,自產自用。為了避免遭人非議同時顧及教學評鑑上的表現,洋博士成了上上之選,而土博反而在這樣的量化標準下成了犧牲品。
基於上述兩項因素,大學在聘人方面,為了顧及外界眼光以及向上級交代,會相對比較重視洋博士,而不去討論申請者的教育以及研究品質。這樣的情況也成為了國內哲學界的共通現象。
環境壓迫
如果說學歷是阻礙前進的絆腳石,那麼存在於環境中的結構問題恐怕有如聳立的高牆一般,讓身處於如此情勢下的哲學研究者,深感無力。
少子化
現代社會的少子化現象對高等教職的工作環境造成難以忽視的影響。隨著該現象的影響,各學院的新生人數銳減,導致大學部分系所因招收不到學生而停招,甚而整所大學停辦。學院關閉引發職位擠壓的現象,因倒閉而流出的教師逼不得已得將目標放在尚存的大學。在原本的求職競爭中便顯弱勢的土博士則被迫與有多年教學經歷的博士競爭,更遑論這些資深博士若是頂著國外學歷的光環,那麼結果恐怕可想而知。
公務員化的體制
台灣的專任教職由於欠缺淘汰機制,工作穩定堪比「永業制」保障下的公務員。沒了丟失飯碗的疑慮,學院內的教師們也無心幫助學生開拓道路,創造與外界接軌的機會。讓本土研究者在畢業之後,大多只能仰賴兼任教職維生。不僅時常得處在是否能順利續聘的擔憂下,還得四處南征北討才能應付較低薪資所帶來的生活壓力。
辦事效率緩慢
說到產學合作與外界接軌,拓展哲學在市場上的競爭力,難道真的沒有人試圖挖掘這個可能性嗎?倒也不是,但這又凸顯出另外一個問題:辦事效率。周老師提到,他曾遇到任職學校的老師向其提及合作的想法,希望以此幫助學生發展,但學院體制下緩慢的處理速度卻總是讓合作難以成功。周老師以自身經驗做出鮮明的對比,他在跟學校論及合作事宜時,恐怕得一年半載才能有點眉目。然而其商業上的合作夥伴,卻可以因為感興趣的案子,而四處飛奔。一個早上還在香港的銀行家,可能下午就到台灣來了解自己準備投資的項目。
效率低落,導致學院即便真有與外界對接的想法也常流於空談,難以產出具體行動的情況下,更遑論成效。周老師對此也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就跟電視台的連續劇一樣,一百集沒看劇情都還是接得起來,學校的運作模式,大抵也是如此。
體制僵化引申出諸多問題,無論是公務員化的體制以及狹隘的學院視野,都影響了哲學在現代社會的發展。終身聘又使得某些教師們懶得思考現有的環境問題,加上少子化等問題的影響,不禁讓人納悶,某些已擁有工作的人或許能成為最後倖存者,但那些可能還在數百份履歷當中掙扎求生的研究者們又該如何是好?
那我們該怎麼辦?
無論是以教學還是研究為主,學院工作一直是研究者的主流選項。然而,哲學是否真的只能待在象牙塔內做學術工作?周老師認為哲學人也許能試著跳脫學術工作的框架,走向市場。根據其自身出來創業的經驗,哲學這項領域可能存在不少尚待開拓的商機,只是沒人勇於挖掘。以遊戲產業來說,哲學能否作為內容的開發者,將一些哲學知識內容創作成遊戲劇本?或是作為一個直播主運用哲學概念對遊戲的系統和劇本進行詮釋,將其內涵帶往更深的層次?
近年來,有許多哲學團體亦在學院之外進行努力。猶如一場輕鬆愜意的聚會一般,「哲學星期五」會在每周五晚上帶領公眾討論各式議題;哲學新媒體,將哲學概念融入生活之中,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哲學。除此之外,亦有以哲學打出社會知名度的作家,朱家安,時常針對各種時事議題,用哲學的理性分析展現出不一樣的思考方式。
哲學普及興起,但哲學研究者的出路仍是顛頗崎嶇,沒有明確的方向與指引。但選擇哲學為道路的我們,相信都能了解到哲學之於這個社會的重要性。而扭轉困境的機會,可能就在於我們如何挑戰這個社會對於哲學的印象,讓人們了解到哲學的可貴,從而創造出生存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