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每個關心生活的人接觸的哲學思想——存在主義
如書中所說,存在主義者們所關心的議題是,「人類與其他存在物的根本差異、人與世界何以若即若離、人應該如何安身立命」。
從齊克果對人之存在問題的關切,海德格談科技對人的影響、梅洛龐蒂談知覺經驗、沙特談自由、卡謬談人生的荒謬、波娃談壓迫…,存在主義者們以不同的角度,試圖回答人類的處境,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生。
此書的開頭便開宗明義的這麼說:「有人說,與其說存在主義是哲學,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心境」。從尼采宣告「上帝已死」之後,人們面對的是過去絕對價值觀的崩毀。在龐大的世界以及歷史的洪流中,渺小的個人不得不反思,如何定位自身存在、如何在世界中自處?早期存在主義者深入思考了這些問題,先是追尋個人生命的意義,而後致力於通過政治來實踐理想。導讀中提到存在主義的思潮影響了二次戰後的好幾個世代以及電影藝術,如英國的「憤青世代」、美國「垮掉的一代」,以及法國電影的「新浪潮」。
貼近生活的哲學思想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它不以艱澀生硬的方式來闡述存在主義的思想,而是以貼近哲學家們現實生活的方式來闡述它們。同時在書中我們也不看到太多那些生冷艱澀的哲學概念或詞彙,相反的,作者用相當平易近人的文字,很輕鬆的讓讀者掌握到這些哲學思想精隨所在。
有別以往許多哲學書充滿著抽象蒼白而沒有生氣的哲學概念與討論,這本書用言簡意賅、提綱挈領的方式介紹哲學家的思想。在介紹思想的同時也揉入了哲學家的現實生活、心路歷程,以及時代下的環境背景;甚至也描述了這些哲學思想對於哲學家個人、社會、乃至政治的具體影響。作者善用各種比喻,或者是哲學家作品中的引文,讓讀者很輕鬆掌握到些重要的哲學概念。
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我相信若把哲學塑造成一種人生模式,它會變得更有趣。同樣的,我相信若把個人經驗放在學思考之下,也更為有趣。」將哲學與傳記結合起來,是本書一個相當令人喜愛的特色。
這種做法也相當符合「存在主義」的意旨,如沙特所說,「我的人生和我的哲學是同一回事」,對哲學家的思想以及生平的同時了解,有助於讀者對這些這些哲學思想有更深入的認識。不僅僅是知道他們說了甚麼,我們可以更了解他們為何這樣說、受了甚麼影響,以及哲學家們相互批判、超越後的思想流派演變。
而令人驚豔的是,這種作法非但沒有讓理論闡述的部分相形失色,反而讓讀者能避開過多無謂的哲學概念轟炸,直接領會哲學思想的精要。這或許應歸功於作者對於哲學優秀的理解能力與闡述能力。以現象學為例,筆者過去在大學時期一直對於現象學半知半解,有如霧裡看花。閱讀此書之後,不須太長篇幅,我感覺我終於體會了現象學方法的大要。這是我過往閱讀哲學書時不常體驗到的。
真誠的展現哲學家們的思想與風貌
另一項我喜愛的本書特色是,她在介紹哲學家思想時,也很坦率而不避諱的帶入了其他相關批評。例如在介紹沙特時,貝克威爾直接道出其他傳統流派是如何譏諷、貶損沙特的思想。提及胡賽爾時,我們看到胡賽爾是如何從現象學方法走上一條更讓人難以苟同的唯心道路。而在介紹海德格時,作者更是尖銳的顯露出海德格親納粹的問題,以及他在為人處事上的可議之處。
不少學術性的哲學書,在介紹哲學家思想時,或多或少會為該哲學理論修飾、辯護。本書不採這種作法,它真誠而直截了當的介紹這些哲學家及其思想,包括特質、優點、缺點,也包括他人的批評。沙特的世俗、胡賽爾的孤僻、海德格的故作玄虛,這些缺點同樣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眼前,直言不諱,沒有矯揉造作、沒有虛應粉飾、避重就輕。我相信這個特色應該也會受到愛好哲學的讀者們喜愛,因為真誠面對事實真理也是哲學最珍視的特質之一。
內容提要
沙特用這種方法觀察我們最應該關心的「我的存在」的現象。有別於以往神學體系或理性主義下對人的定義,沙特認為人最大的特徵是「自由」,他必須不斷的選擇自己人生的道路,決定自己的人生,而且無法倚仗過去的宗教教條或者道德教條,伴隨自由而來的是「責任」和「焦慮」,身為人無法避免。
同樣是受到胡賽爾現象學方法啟蒙的海德格,認為胡賽爾所追求的拋棄常識的「經驗直觀」仍太過抽象與空泛,他轉而追尋人的「此在」(Dasein) ——即「在世存有」(being-in-the-world) ——更關切的是生活在塵世裡的人的處境,但是被胡賽爾批評是違反了「現象學方法」的存而不論原則,兩人就此分道揚鑣。
後來在經歷二次大戰之後,沙特的思想改變了,不僅止於關心個人的自由如何體現,他也關心更大的政治、社會的事件如何影響著大多數人的命運。
胡賽爾也不約而同的拋棄了現象學的唯心主義路線,承認海德格「在世存有」以及「共在(共同存在的人們)」的重要性。但是與海德格不同的是,相較於海德格渴望回歸到的那種神秘、不可名狀的原始「存在」狀態,胡賽爾呼籲著不可拋棄「啟蒙運動所信奉的共同理性與自由探索精神」。
卡謬延續了沙特對人生的探問,並以人生的荒謬性作為課題:如果人生像是日復一日的推著到了山頂又落回起點的巨石,為何我們(選擇)繼續活下去?卡謬的回答是:我們只能擁抱人生的荒謬性,並繼續活下去,別無他法。
不過沙特並不願接受這個答案。沙特認為人有選擇自己人生意義以及選擇自己要如何生活的自由。這種「自由」,就是沙特所定義的「人的存在」或「自我」。人們時常會選擇相信自己沒有這種自由,來躲避自由所伴隨而來的「責任」與「焦慮」,沙特認為這是「自欺」。不過沙特並非認為人可以自由的不受到這些環境、時代、出身、背景等等所影響;相反的,在這些逆境、困難下,仍可以做出「自主的人生抉擇」,才是體現真正的自由。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沙特、波娃、梅洛龐帝等人的想法都改變了。他們更深刻的體會到活著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活在世上的個人,命運是與社會上的其他人緊密相關聯的,因此他們關心的課題也從個人自由提升到了政治社會層面。自由的的定義從「活出自我」,轉變為「面對歷史給你的責任」。
沙特後來引用了「他者」的概念來形容愛情:兩個人互相把對方視為「重要他者」,同時又殷切盼望自己也是對方心中的「重要他者」。而波娃額外補充的是,男女關係並不對等,男人總是把女人當慾望對象,但是很少見女人把男人當慾望對象,更多的是女人把自己當成被慾望的對象。所以女人總是需要化妝打扮,而男人也不必在女人面前搔首弄姿。
結語
正如前面所說,這本書最大的特色就是哲學思想論述與哲學家傳記的結合。如果你是一個對哲學思想比較有興趣的讀者,也許中間不少哲學家軼事,是可以跳著看的。但是了解哲學家的生平,對於了解他的思想絕對有幫助。
我想正如作者所說的,存在主義並沒有過時,其實它已經融入我們的生活文化之中,只是我們可能沒有自覺。即便在當代的台灣社會,不少年輕人也會有這樣的反思:除了追求安逸的生活,我的人生是否有其他更值得追求的意義? 而存在主義給我們的啟發是:
一、真誠而自由的活出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存在主義給我們最大的啟發。當然在追求自由的同時,我們對他人、社會、世界有甚麼樣的責任,我想這也是必須考慮的。
二、永遠不要盲目的從眾,欺騙自己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只能服從權威。德國納粹興起的例子,就是一個血淋淋的教訓。
最後,這是一本真誠、有趣、極具啟發性、不可多得的一本介紹存在主義與哲學家的優秀書籍。我誠心推薦給所有對哲學有興趣,特別是對存在主義有興趣的人。尤其若談到閱讀哲學對於現代人有何實質幫助,存在主義絕對是選項之一,而作者也在文末表達了,真正更值得我們關切的,也許並非哲學概念,而是人生。誠心推薦各位朋友別錯過了這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