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 哲學新媒體
書評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

在地狹人稠的土地生活,台灣大部分學生和上班族可說和機車是綁在一起的,但機車會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只是因交通上的理由,而是在某些因緣巧合底下體會到了本書作者所闡述的,透過摩托車呈現的世界。

您在這裡

難度:
1

會對本書產生興趣的原因實是與摩托車有關。相信讀者們都能想像,在地狹人稠的土地生活,台灣大部分學生和上班族可說和機車是綁在一起的,但機車會成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僅只是因交通上的理由,而是在某些因緣巧合底下體會到了本書作者所闡述的,透過摩托車呈現的世界。

機車穿越大街小巷是每個台灣人的共享經驗
還記得攻讀研究所時,每個禮拜都會騎著車在家裡和學校來回。剛開始是因為效益,比較下約莫八十分鐘的乘風而行比起至少兩小時起跳的大眾交通轉運更加節省時間和花費,但逐漸習慣以後,到後來騎車的時間竟比原本預計還長。
「試著從這條小巷騎看看如何呢?」
「什麼時候這一家小吃攤頂讓了?」
「今天的車流量比平常還要多,啊對了原來是母親節啊…。」
開始觀察路上所見後,諸如此類的小發現讓原本枯燥無味的路程每次都多了一些驚奇。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以下簡稱《禪摩》)中,作者波西格(Robert M. Pirsig)替開車和騎車的差異提供了非常好的比喻1:開車看風景,人類只能是被動觀察者。當你被包在名為「車」的密室內,風景飄過眼前,就如同電視節目只讓人覺得無聊。在騎車時,騎士是不受「框架」牽制的。你沉浸在環境之中,進入並成為節目的一部分,隨時都可以在路邊停留,經驗這一整片天地。

忘記是哪一年的冬天,我第一次在省道路上看到並列盛開的梅花,一股體悟於心中滋長,妙不可言,對浸淫在抽象理論的我而言是一大衝擊,原來自己在不知不覺之間跟世界互動的能力越來越薄弱。沒有辦法仔細感受環境細微的變化,只把移動當成是手段,忽略了移動本身也可以是目的之一。還請讀者先帶著這份體認,一起來認識本書2

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書封
「一場父子的再會,在大自然與哲學探究中找回失去的、另一個曾經存在的幽靈。」如果要為這本書下簡短的介紹,結論如上。你也許會感到困惑,這到底是在談親情、談哲學,還是在談幽靈?令人好奇不是嗎?而這也是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困擾著我的問題。在開始撰寫書評前幾天,很湊巧地和澳洲友人聊起最近的閱讀,才知道《禪摩》在70年代可是與《阿特拉斯聳聳肩》《魔戒》齊名,在傳統價值觀圍剿底下茁壯成長的三大邪典(cult)3。為何是邪典呢?《阿特拉斯聳聳肩》極盡鼓吹資本主義,被批評合理化人性的貪婪;《魔戒》在字裡行間流露對工業化社會的反動外,裡頭出現的種族還成為往後奇幻作品的標準配備。那《禪摩》呢?除了作者本身的豐富經歷以外,創造出的理論更試圖把現實世界的價值觀攪得一塌糊塗,不難想像在當時出版引起多大的討論,更別說他那歷經百多次被出版社退稿的金氏世界紀錄了。

讓我們先簡單談談作者吧4。波西格在 9 歲智商鑑定為 170,15 歲便跳級進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分子生物學,因質疑科學研究方法的意義導致精神異常,退學後在韓國從事軍事服務,重新就讀大學時轉向哲學尋求出口。他致力發展的理論是對人類對科技反動的回應,是充滿二元對立世界的整合5,是一套試圖以質素 (quality) 重新架構人類和世界關係的哲學理論6。接著他瘋了,第一個他死在過於「超前佈署」底下。質素理論過於前衛(或者說是武斷?)不被學院和同儕理解,加上精神疾病的壓力下他開始展現了各種異常行為,前後歷經了兩年慘無人道的電擊療法7,帶著殘破靈魂回歸社會。

《禪摩》是「重生」的波西格將理論和人生經歷轉化成故事的嘗試,他將死去的第一個自己化身為斐卓斯,以回憶的方式出現在夏托克瓦營 (Chautauqua)8,隨著閱讀可以感受斐卓斯對學院體制的不滿,可以看見他人對斐卓斯才華的畏懼,甚至可以聽見他對世界的憤恨不平9。與之相對的,是波西格和克里斯父子的摩托車之旅,在旅程中讀者將跟隨他們前往蒙大拿洲。體驗偏散文的風格夾帶哲學歷史的梳理一度會讓人以為是另一個版本的喬斯坦.賈德10,而這樣的猜想在第一部的結尾處被推翻,故事風格即將從《蘇菲的世界》變成《一個都不留》11

從故事結構去分析,可以簡單將內容拆成上述的兩個部分(代表現在的波希格和代表過去的斐卓斯),兩者以各自的時間線在段落間交錯,可參考以下表格:

  現在 回憶
第一部 啟程前往蒙大拿洲 斐卓斯出現在夢境
第二部 薩澤蘭夫婦的離去 斐卓斯形象逐漸鮮明
第三部 與克里斯的衝突 斐卓斯的質素理論
第四部 克里斯發現真相 斐卓斯的離去

然而僅止於此是不夠的,在書中的兩部分切開來看只會顯得斷裂。如果讀者更仔細比較,會發現波西格自從旅程只剩下他和兒子後,斐卓斯的篇幅越來越多,對於現在甚至僅以兩三行簡短的語言馬虎交代,如此寫作方式僅從表面來看分配極度不均。但別忘了,這趟旅行中的交通工具,在波西格和斐卓斯之間來去的,不正是摩托車嗎?從第一部的描述便可以知道波西格和克里斯之間並非無話不談,相反的兩者總是避免交談,甚至薩澤蘭夫婦也刻意避開某些議題,氣氛有時詭異莫名。在薩澤蘭夫妻離開後,斐卓斯的篇幅越來越多,這是否暗示波西格在摩托車行進時,波西格寧願沉浸在回憶中長篇大論,也不願面對正坐在後方的克里斯呢?為何克里斯和波希格關係演變至此,又將如何發展,一切都等待讀者挖掘了。

如果你想問如何定義《禪摩》這本書,我的回答:「不知道。」接著你又問:「這是一本哲學書嗎?」我會說:「是,但不只是。」換句話說,或許只有支離破碎的波西格才有辦法寫出如此不受風格拘束的邪典吧!

僅看中文書名的情況下,大多數人會以為這應該是本強行把摩托車如何維修和禪學扯上關係的書籍吧?然則細看原文全名12,這其實是一本關於叩問價值的哲學著作,很可惜地不知出自何種原因,不管是早期翻譯的《萬里任禪遊》,或者目前忠於原味的譯名,出版社皆沒有把最後同時也是本書主旨的部分放在書名上,說不定不經意間就流失了許多對生活迷惘急於追求人生價值的讀者。這本書你可以用推理小說的角度閱讀斐卓斯的死亡之謎,也可以用哲學專書的角度品嘗質素的形上學,更可以用回憶錄的角度來體驗波西格的自我旅程,不管是以哪個方式。讀者所閱讀到的皆是作者埋藏在文字底下的智慧和感悟。

 「那到底禪是什麼?既然書名是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禪在書中應該和摩托車維修的藝術有關吧!?」針對你心中可能會有如此疑問,建議讀者可以從這個方向出發:「禪」在書中並非以學問或者是理論的方式出現,反而更接近一種態度、一種用心觀看環境的實踐。在書中,波西格從摩托車維修來區分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一板一眼的修車指南在一般人眼裡如此乏味無趣,和美感經驗扯不上一丁點關係,但波西格認為,當以精密機械的方式去看維修,公正秩序為何不能是一種美的體現呢?試想,我們是否早被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蒙蔽,總是以一種方式評價看見的事物,對不熟悉或者沒興趣的事物急於下判斷,也不願意多花些時間去對話和理解?從這點衍伸,也許波西格想說的是:禪不在,但禪無所不在,更進一步猜測,「質素」便是他所謂能夠被感覺,卻無法用言語捕捉或定義的禪。

我們總是習慣性地用簡單的二分法看世界
人類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過生活呢?對大多數人而言,理解世界似乎是選擇題,一者以神話思維來理解世界,對不能理解的事物以神怪包裝,對一切充滿了信仰,也充滿了熱情,另一者以理性思維來解剖世界,邏輯和科學以冷硬的方法拆解事物,在其中只剩下秩序和原則,對其他的一切棄之不顧。波西格的思索是:只能這樣嗎?理解世界只有這兩種方式嗎?或者說,世界被切成只有兩種理解方式的原因是什麼呢?把範圍更加放大,二分法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已經簡化到簡單的議題都能出現「我群」和「他群」之分。在網路發達的當代,半世紀前的問題不但沒有獲得解答,反而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透過媒體更加激化。《禪摩》一書中,回憶裡意氣風發的斐卓斯,想出了一條不同於二元論,重新理解世界的哲學。當我們每天生活在被強迫選邊站的社會,波西格的嘗試(不論成功或失敗)的確是當代急需的努力方向。

回顧西方歷史,理性被柏拉圖大力讚頌後,從此走向了一條用理性邏輯鋪陳的康莊大道,而神話在科學化過程逐漸被拋棄、消失,以幽靈之姿在人類文化中遊蕩並苟延殘喘。不可否認,我們生活中的確需要幽靈的安慰,但想更進一步接觸時,它卻如伊人在水一方。波西格的書寫背後呈現了大時代底下人類對於價值的迷惘和虛無飄渺的追尋,即便經歷 45 年的發展,裡頭呈現的各種觀點也完全契合現代人的需要,讓讀者仔細思索商業當道和消費至上的社會,人類到底該往何處去。

還記得我一開始提到的騎車心得嗎?在看完整本書以後,才發現波西格有著更深刻的體悟。摩托車作為移動工具,波西格透過它串連起自己的過去和未來,並看到了世界真正的樣貌。雖然書中沒有禪學的詳細說明與分析,但隨著閱讀過程,從開始到結尾,無所不在的禪在過程中逐漸體現。當閱讀完本書以後,內心只覺得滿是惆悵和遺憾,原來作者筆下的人物千瘡百孔,在極度壓抑的情緒和互動中彼此終於發現互為對方欠缺的最後一片拼圖,如此脆弱卻又如此美麗。波西格將自己的思索過程,以回憶的方式呈現在書中,恰巧和父子的摩托車旅途形成對比。一者向前,一者向後,在虛實參半的拉扯中,波西格以摩托車為媒介見證了「禪」,故事也在開放結局下抵達終點。

或許就如波西格所說,我們在生活中早已學會如何視而不見:一昧的朝著被設定好的真理前進,卻沒有發現真理其實就藏在前進的道路上,所需要的便是用心理解。就跟質素一樣。

最後,就讓我以一段神秘訊息做為結尾吧。此段文字對波西格而言意義非凡,如果你因書評感到好奇,還請購買並閱讀本書,看完作者的歷程以後必有體會:

ooolo99ikl;I., pyknulmmmmmmmmmm 111

  • 1. 此處為筆者重新編寫整理,原文見《禪摩》p.23。
  • 2. 避免影響閱讀樂趣,書評中對故事的細節皆點到為止,僅做最小限度的描述。
  • 3. 此描述筆者保留談話方之用語,在此處的邪典引申非主流但受到許多特定社群喜愛的作品,並無負面評價之意
  • 4. 此段整理自 Robert M. PirsigRobert Pirsig Biographical Timeline
  • 5. 二元性是《禪摩》一書中主要批判的對象,如東方-西方、理性-感性、科學-信仰等,作者認為在這對立之上應該有著什麼東西,讓人類可以區分出差異,也是作者質素形上學想要說明的對象。
  • 6. 波希格稱其理論為質素形上學(Metaphysics of Quality),這裡的質素翻譯直接引用中文翻譯,筆者認為是因在原文中不同脈絡中quality有時又指素質或品質,故以質素總括。
  • 7. 如果無法想像的話,筆者建議觀賞2019上映的電影版《在黑暗中說的鬼故事》,光聽聲音就有機會讓正常人崩潰。
  • 8. 夏托克瓦營根據作者是以熱門話題促進參語民眾思想交流的研習營。而作者想舉辦的目的是感嘆當下資訊流動過於平面,新的事物層出不窮反而讓民眾忽略了「什麼是最好的」,藉此機會作者也將自己發展的形上學帶入其中。
  • 9. 見第三部斐卓斯發展質素哲學的經過,因其深刻的描寫,筆者從中感受到了現實中的波西格也受到了類似的對待。
  • 10. 挪威文學作家,其著作《蘇菲的世界》為哲學思考入門推薦小說
  • 11. 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代表作。
  • 12. 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 An Inquiry into Values,禪與摩托車維修的藝術:一場價值探索之旅
興趣是教書,工作是遊戲;用哲學態度研究遊戲,從遊戲中挖掘哲學內涵。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0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