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現場】照顧哲學:讓哲學走向實踐 | 哲學新媒體
哲學現場

照顧哲學:讓哲學走向實踐

政治大學哲學系推動的實踐之道
通常而言,哲學系的訓練著重於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而較少觸及人類的經驗,也不太會談論人類的痛苦。轉任政大哲學系後,李維倫教授認為應該要貢獻他的所長,帶領哲學系的學生一起思辨,看到人類的經驗,以及人類痛苦的本質,並尋找新的言說,發現問題的解決之道。正是在這樣的機緣之下,李維倫教授推出照顧哲學,並期待能夠帶領學生從哲學走向實踐。

您在這裡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通常而言,哲學系的訓練著重於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而較少觸及人類的經驗,也不太會談論人類的痛苦。然而,「照顧哲學」卻認為學生應該要有能力直面社會當中的弊端,以及人類的痛苦,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2021 年 12 月,在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舉辦的「照顧實踐與照顧哲學研討會」當中,政治大學哲學系李維倫教授發表了一段名為「照顧哲學的探究與開展:引言與對話」的開場白,並由政大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林遠澤擔任與談人。本文將從李維倫教授的開場白和林遠澤教授的回應切入,介紹政大哲學系正在發展的照顧哲學,並指出它的緣起與理想。

「照顧哲學」的提出

李維倫教授(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提供)
事實上,「照顧哲學」一詞未曾出現於哲學史,它首先由李維倫教授提出。李維倫教授認為,由現象學 (phenomenology) 作為基礎的照顧哲學,能夠讓我們從照顧出發,重新思考人類痛苦的本質,並訓練哲學系的學生對於經驗進行思考的能力。李維倫教授原先在東華大學臨床心理學系執了 20 年的教鞭,主要教導學生成為心理治療師。在教導的過程中,學生會把在心理治療現場遇到的難題轉述給李維倫教授,並尋求協助。以下我們將會以李維倫教授提供的個案故事切入,藉以指出哲學對於心理治療有何貢獻,並進一步看出照顧哲學為何有能力讓哲學走向實踐。

這位個案是一位聰明的醫學系大三男生,人際關係不好,且對於心理師所說的話非常挑剔。李維倫教授的學生受到這位個案在言語上的攻擊,因而向李維倫教授求助。李維倫教授在了解個案的情況後,告訴學生:「這位個案的行為舉止就像一個聰明的七歲小男孩,因此要以對待七歲小男孩的方式和他溝通。」後來,在拿兒童繪本和這位個案分享後,個案認為:「這是一本很深奧的書。」自此開始,這位個案變得能夠與心理師正常地互動。

李維倫教授的學生經常感到驚奇:「為什麼老師能夠看到個案的痛苦所在?」李維倫教授認為,通常心理學的訓練把心理治療當成是心理學理論模型的驗證。在這種思考方式底下,個案被拿來與心理學理論模型相互比較。然而,李維倫教授卻不是用「理論 vs. 驗證」的思考方式對待個案,而是從現象學方法出發,擱置所有理論(包含心理學的理論模型)。

現象學方法的獨特之處

事實上,現象學方法並不屬於「理論 vs. 驗證」的思考方式。透過理論來描述現象,很有可能是強迫現象納入理論的框架。現象學所追求的,不是透過理論來框架現象,而是讓現象「是其所是」,這也是為什麼現象學要求我們要「回到現象本身」。在剛剛的例子當中,李維倫教授透過現象學方法,將「醫學系大三男生」、「挑剔」、「攻擊」、「創傷後症候群」等理論和事實擱置,並進入了理論和事實尚未形成的混亂。在這個時候,李維倫教授所看到的,是一個七歲小男孩的世界。

透過現象學的視野,李維倫老師得以看到諸如「醫學系大三男生」、「挑剔」、「攻擊」、「創傷後症候群」等理論與事實如何讓這位個案感受到痛苦。李維倫教授認為,現象學的視野可以避免我們用心理學理論模型來框架現象,而是讓我們回到個案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既然現象學方法要求我們擱置理論和事實,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回到理論和事實尚未形成前的混亂。李維倫教授所致力的,正是在混亂當中重新尋找適當的話語,譬如將個案的經驗描述成「聰明的七歲小男孩」,進而找到新的話語,並找到對於現象的適當理解方式。

對於李維倫教授而言,能夠以如此的方式來達到對於個案的適當理解,並且幫助到心理治療的運作,其實是哲學給予他的協助。然而,通常而言,哲學系的訓練著重於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而較少觸及人類的經驗,也不太會談論人類痛苦的本質。因此,轉任政大哲學系後,李維倫教授認為應該要貢獻他的所長,帶領哲學系的學生一起思辨,看到人類的經驗,以及人類痛苦的本質,並尋找新的言說,發現問題的解決之道。正是在這樣的機緣之下,李維倫教授推出照顧哲學,並期待能夠帶領學生結合哲學思考與實踐行動。

哲學應該要有能力直視人類的痛苦

林遠澤教授(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提供)
林遠澤教授作為與談人,接續回應李維倫教授的開場白。林遠澤教授認為,過去哲學和心理治療領域是分開的,彷彿哲學是哲學、心理治療是心理治療。在這樣的分別底下,彷彿只有心理治療需要面對人類的痛苦,而哲學則與這樣的問題保持距離。然而,面對社會當中的弊端,以及人類的痛苦,哲學似乎不應該只停留在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而應該進一步有能力對於社會的弊端和人類的痛苦進行思考。

然而,哲學應該與心理治療相結合嗎?如果是的話,又是在什麼意義上可以相結合呢?林遠澤教授認為,無論是哲學,還是心理治療,最終其實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人類的痛苦。從哲學史來看,比方說,佛教的苦、集、滅、道,正是因為它洞察到人類的「苦」,才得以發展出這麼龐大的哲學理論。又比方說,儒家所談論的惻隱之心,其實也是建立在對於人類的痛苦有所體察、感受。甚至在西方哲學,譬如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也是看到社會的結構不正義如何造成個人的痛苦。林遠澤教授認為,哲學思考不僅可以協助心理領域的運作,更重要的是要對於人類的痛苦有所觸動。在這個意義上,發展照顧哲學的意義,就在於讓哲學得以看見人類的痛苦,並尋找可能的解決之道,進而讓哲學系的訓練不只是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而是能夠結合實踐行動。

哲學的實踐之道

政大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中心提供
綜合李維倫教授和林遠澤教授的討論,可以發現政大哲學系所推動的照顧哲學具有什麼樣的關懷和理想。照顧哲學的基本主張,正是對於人類的經驗、人類的痛苦有所觸動。照顧哲學的思考也意味著,哲學不應該只停留在對於文本的閱讀和分析,而是應該走向實踐,勇於面對社會的弊端、人類的痛苦,來進行思考、尋求解決之道。緣此,今年 6 月,政治大學哲學系推出「照顧哲學學分學程」。雖然如此,照顧哲學畢竟剛剛起步,目前或許還無法看出非常明確的道路。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照顧哲學的推動與引領下,哲學走向一條實踐之路。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
1 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